【分享】人權教育 從小培育-如何和孩子談人權? (難民和無國籍者議題篇)

文/台權會志工 陳璿安


上一篇,我們討論了如何用繪本帶出常見的校園議題

這次,我們將進入比較難的難民和無國籍者議題。

對年紀較小的學生而言,老師可以向他們解釋,難民是「被迫離開家的人」《再見,美麗的鳥兒》是從兒童角度談論難民心情,當難民兒童離開家園時,可能會興起主角的疑惑:「我們要做些什麼?會在這裡待多久?」

《戰爭來的那一天》也是以兒童為主角,寫因戰爭被迫離開家園的兒童,卻被其他國家排除在外。在這裡,老師可以設計一些小活動,例如將全班分組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更深刻體會「被排除的難民兒童」的心情,讓學生藉由情感的共鳴,引發對議題的關心。

此外,《透明的小孩》則是透過不同身分、年紀的案例,發掘無國籍兒童的多元面貌。這些無國籍兒童,無法選擇地成為各單位互踢的人球,也不受到健保的保障。

當課程進入「家庭內涵」時,這個較少被課本提及的面向,可以作為額外補充。老師也可以透過繪本的不同個案,引導學生思考無國籍兒童背後可能的故事。

透過課程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理解難民、無國籍者議題。

最後一篇,我們將介紹二二八、白色恐怖的相關繪本,請大家繼續關注喔!

推薦閱讀

  • 難民:《再見,我美麗的鳥兒》(小魯)

《戰爭來的那一天》(水滴文化)

《旅程》(字畝文化)

  • 移工:

《透明的小孩》(字畝文化)

《候鳥》(字畝文化)

  • 戰爭創傷:

《戰火下的星星》(水滴文化)

《暴風雨過後》(字畝文化)


人權教育 從小培育-如何和孩子談人權? (校園常見議題篇)

人權教育 從小培育-如何和孩子談人權? (二二八、白色恐怖篇)

陳璿安,台灣人權促進會志工。曾為高中實習老師,相信教育是體制內的社運,希望能透過教育散播人權種子。關注性別議題與轉型正義,目前是努力與論文和平相處的研究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