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台權會成立於戒嚴時期的1984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台灣因長期戒嚴,未能落實基本人權保障。成立初期,我們以推動民主改革,確保各項政治與公民權利為要務。近年來,台權會工作已廣及各種人權議題,主要工作如下:

個案協助:針對國家嚴重侵害人民基本權利之重大個案,進行調查並提供具體協助。

  • 台權會曾救援、聲援蘇建和三人案及邱和順案等重大刑事司法冤案,提供訴訟協助,並舉辦巡迴演講、法庭觀察,也曾針對政府長期以來對於樂生院漢生病患之錯誤政策、烏來原住民遭新北市政府拆碑等事件,參與行政訴訟,透過記者會、投書等方式,要求政府改正。近年來,台權會也對於迫遷、難民、無國籍等個案,參與聲援、倡議相關法令制度之改善
     

法案研究與倡議:引進國際人權法令最新資訊,監測並適時阻止國家侵犯人權之虞的法令與政策。近期台權會關注的議題重點有:

  • 國際人權公約與人權保障機制:台灣長期孤立於國際社會外,缺乏與國際人權體系接軌。台權會從民間非政府組織出發,引介國際人權知識,提昇國內立法水準與法制環境。近年來隨著國際人權公約的內國法化,更監督政府落實國際公約規範,催生獨立多元的國家人權機構。
     
  • 集會遊行權:台權會長期關注集會遊行權之相關修法,翻譯聯合國相關文件,出版《抗爭防身手冊》,並聲援各項捍衛言論自由、究責國家暴力的行動。
     
  • 網路自由與隱私:台權會持續關注國家對於網路自由及隱私權等是否造成侵害及全面監控的問題。科技政策若缺乏民主監督及人權意識,將使國家出現一種新形式的威權性格。
     
  • 居住權:從2013年開始,由於越來越多的迫遷個案,台權會開始參與、關注迫遷議題,並關注桃園「航空城」的開發可能會造成的大規模迫遷問題,並聲援遊民、華光社區、拉瓦克部落等迫遷個案。
     
  • 移民、難民、無國籍者:本會長期關注外國人收容所與尋求庇護者、難民、無國籍者的基本人權,並呼籲相關立法及修法。
     

推廣人權理念及教育,培訓人權工作者。

  • 於各地舉辦「人權工作坊」與「志工培訓」,宣揚人權理念並培訓人權工作者。
     
  • 發行「台灣人權電子報」、「TAHR PAS季刊」、人權報告、年度工作報告。
     
  • 從事人權議題專書與多媒體教材之翻譯、製作及出版。
     

參與國際人權組織,交換經驗、相互支援。

  • Forum Asia (Asian Forum for Human Rights and Development):「亞洲人權與發展論壇」為亞洲最主要的跨國非政府人權組織,總部位於泰國曼谷。透過Forum-Asia的會員網絡平台,積極參與各項亞洲重要人權活動,與各國分享國內人權近況,相互聲援。
     
  • FIDH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Human Rights):「國際人權聯盟」是國際上最老牌的人權團體,總部設於法國巴黎,全球有164個會員組織。台權會於2007年加入,2009年成為正式會員,並曾與FIDH共同進行台灣、日本死刑現況調查任務,在重要人權議題共同發聲支援。
     
  • APRRN (Asia Pacific Refugee Rights Network):「亞太難民權利網絡」由全球超過116個非政府組織組成。亞洲是全世界難民最多的地方,APRRN的會員組織型態非常多元,透過立法、政策、個案協助等方式,來改善難民、尋求庇護者及外國人收容所的處境。

 

維護組織獨立性的資金政策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權會)成立於1984年,當時台灣仍處於戒嚴體制之中。面對長期系統性的基本人權侵害與民主機制的缺席,我們以推動民主改革、捍衛公民與政治權利為創會初衷。

近年來,台權會的工作拓展至更多元的人權議題,包括:集會結社自由、數位人權(資訊自主與隱私權)、難民庇護、居住權與反迫遷、遠洋漁工強迫勞動,以及企業與人權等,也透過南部辦公室推動人權教育。我們透過政策研究與監督、法律訴訟與國際合作,持續強化人權論述,並與立法委員、行政機關、學界及公民社會夥伴攜手合作。我們深知民主得來不易,稍有鬆懈即可能倒退,故亦持續監督各項可能影響民主體制的法案與政策,並聲援公民行動。

台權會的營運資金主要仰賴個人捐款,亦有部分來自企業、私人基金會、國際非營利組織與民主基金會等單位之專案補助或營運支持。我們所提出的申請案,皆依據既有的工作計畫與行動策略自主擬定,反映台權會的優先關注與長期目標。

台權會一貫秉持專業自主的原則,堅持獨立的決策與工作機制,確保所有倡議與行動不受政治立場或外部資金左右,始終以人權價值為核心依歸。我們的工作成果與財務資訊皆公開透明,除彙整於每年年度報告中,也定期公布捐款徵信,接受社會大眾的監督。

同時,為進一步維護本會運作的獨立性,台權會不接受來自政黨的補助或捐贈,亦不承接政府採購案與研究案,並拒絕任何可能影響本會立場與自主性的資金來源。我們堅信,唯有維持組織的獨立性,並爭取社會大眾的長期支持,才能真正實現台灣應有的人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