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資料隱私日】2020台灣隱私大事,2021不能鬆懈

回顧過去一年,美國波士頓全面禁止人臉辨識。比舊金山僅採公部門禁用更嚴格,私人同樣不得購買和使用。2020年,台灣更常見到偵測出人臉並自動量測體溫的裝置,更習慣於在各場所留下聯絡方式,甚至身分證字號。台灣的隱私保護,是否隨著資料蒐集日常化提升呢?讓我們來檢驗過去一年發生的事件吧。

➤健保資料庫:知情同意、退出權擺一邊,資料持續目的外利用

2019年開放醫療影像資料後,2020年健保署釋出350萬身亡保險人的健康資料給業者。面對健保資料庫,政府長期缺乏明確告知保險人資料使用的作為,並拒絕知情者退出目的外利用。個人在生前缺乏知情同意和退出機制,就醫資料被提供給機構申請使用而不自知,死後資料更未被刪除,而遭無休止的利用。2021年,人民是否有望奪回資料掌控的基本尊嚴?請持續關注健保資料庫釋憲案。

延伸閱讀

  1. 澄社評論:政府掌控個資 至死不休(吳全峰)
  2. [聲明] 回應監察院:防疫個資應刪除,健保資料庫待釋憲

➤科技偵查:木馬偵查來勢洶洶

法務部提出「科技偵查法」草案,內容包含得以入侵裝置取得通訊內容的「設備端通訊監察」(俗稱:小木馬偵查)。此種偵查手段難以稽核,弱化加密技術,並且極可能破壞裝置安全性。德國政府通過相關修法後,公民團體隨即提出訴訟。國際數位人權團體更發出聯合公開信,回應歐盟理事會德國代表的文件,呼籲歐盟廢除弱化加密技術的計畫。

除此之外,科技偵查法草案也討論了位置追蹤、空中監視、搜索扣押電磁裝置中雲端資料的補充規定。部分技術早在草案提出前,執法機關早已使用多年。然而對於M化車(IMSI catcher)等設備的執行、稽核、運作、使用限制仍缺乏完整資訊公開。公布充足的資訊,將有助於民間討論。

延伸閱讀

  1. [投書] 無視人權與民主參與的科偵法草案

➤防疫電子監控:人民基於信賴的容忍

歷時近一年的防疫電子監控,至今未建立明確的法律依據,也未設立時程討論逐步退場。電子圍籬的範圍與適用對象到了2021年,更出現擴張,納入演場會與自主健康管理者。健保卡註記旅遊史、接觸史及特定職業,造成部分人士尋求醫療協助遭拒。電信業者配合政府,查詢用戶手機基地台位置資料,匡出鑽石公主號乘客及敦睦艦隊成員的潛在接觸者。我們極力避免電子監控在不久後的將來常態化。從2020到2021,防疫措施基於人民信任得以實施,今年期待防疫中的各項電子監控能本於證據,並與時俱進補足保護機制。

延伸閱讀

  1. 從電子圍籬到天網:防疫電子監控給問嗎?
  2. 台權會加入全球逾100個組織的聯合聲明:防疫不該成為美化電子監控的理由
  3. 肺炎疫情引恐慌:電子監控的「民主內傷」誰來顧?

➤數位身分證:地方拒絕試辦,2021正式暫緩

堅持強制換發,且未在法律層級立法修法的eID政策,在2020年底嚐到苦果。新北市板橋中和、澎湖縣、新竹市陸續退出試辦,行政院於2021年宣布將完備法制。一年間歷經民間連署、訴訟 ; 中研院研討會、政策建議 ; 立法院凍結預算,終於獲得基本的立法承諾。接下來必須注意的是,政府是否重新審視政策的必要性?現行政府並未廢止既有計畫,而既存晶片身分證設計上,公開區具有人臉相片檔案,更有廠商涉及中國因素。2021年需避免立法僅流於合法化過去的設計。台灣人需要什麼樣的身分證?如何保障身份資料不受浮濫蒐集?2021是隱私保護觀念蛻變的開始。

延伸閱讀

  1. eID政策暫緩玩真的? 政府應完整說明「完備法制化」之內容
  2. WhyID:在數位時代保護我們的身分
  3. [連署] 反對全面換發晶片身分證

➤AI與人臉辨識實驗場:需評估隱私及人權衝擊

法務部在總統就職日發布新聞稿,表示未來四年將發展AI,用於案件偵辦與監所管理。其中的任務包含以AI評估再犯風險,以及在監獄中使用人臉辨識。後者遭質疑無法解決獄政人力不足的問題。又長期使用人臉辨識加上智慧手環監控,對收容人身心狀態及社會復歸的影響也需要評估。

從起訴前、在監服刑,到保護管束,法務部新聞稿中的AI計畫涵蓋多種執法面向。即便沒有AI介入,上述活動本已限制部分當事人的基本權利,而當法務部意圖引入新技術,眾多資料(包含敏感個資)將可能使相關族群暴露在被動參與實驗的風險中。為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政府欲發展影響執法人員決策的自動化工具,須進一步評估自動化演算法對隱私及人權的衝擊。

延伸閱讀

  1. 深夜讀報告:發展AI有哪些需注意的原則?(簡單介紹Berkman Klein Center的Principl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