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應暫停數位堡壘裡的土地徵收審議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余宜家、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 徐孟平、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許博任

疫情瞬時升溫,全台在5月19日進入三級防疫狀態,政府異地辦公、企業啟動遠距上班、各級學校全面停課;社會運作以防疫優先,是明確的社會共識。而中央部會針對開發計畫的相關審議,如環評會議與都市計畫委員會都已配合防疫暫停。惟有土地徵收審議改為線上審議,但線上審議等同築起數位高牆,加劇民眾參與審議的難度。

線上直播僅存「形式」參與 

因應防疫新生活,部分政府部門的公聽會與審議會已廣泛運用直播、開設同步轉播室等方式試圖維持「形式上」的民眾參與。但光是會議直播的品質,就取決機關使用的網路、器材的良莠。例如五月上旬在諾富特疫情緊張下,民航局與桃園市政府仍堅持舉辦20場的「航空城土地改良物徵收公聽會」,現場嚴格限制實體參與人數。人數額滿時就請其餘民眾改至其他空間觀看直播,並鼓勵民眾線上觀看桃市府地政局的臉書直播。但直播品質卻不夠穩定,因此許多民眾在地政局的粉專留言表示「聽不清楚」、「簡報畫面看不清楚」的抱怨。由此可見,即便是以會議直播維持最低程度的民眾參與形式,參與品質仍然高度受限於直播設備的可靠程度。

除了會議旁聽的權利容易受設備良莠受影響之外,相關審議會議改線上進行,更直接限制利害相關人及公民團體參與會議討論的權利。台灣開發案件各階段缺乏民眾實質參與,已被學界、實務工作者長期詬病,更是許多開發案長期爭議不斷的根本原因。目前民眾到審議會議上陳情並參與討論,幾乎是受開發計畫影響的民眾唯一有意義的程序參與管道;實務上開發單位也的確有機會根據民眾在會議上的陳述,微調、修正計畫。相關審議會議改線上進行,則會大幅限制民眾實體出席、直接參與表述意見的權利。如環保署從去年開始以防疫名義,將環評會議原本旁聽民眾可以同場參與討論,改為民眾另室旁聽,僅能入場陳述三分鐘後就須離場,無法就環評委員跟開發單位的回覆即時回應,而被公民團體抨擊是限制民眾參與權利。

線上審議:數位落成差將成數位高牆 

更有甚者,目前開發案件多半落在鄉村地區,利害相關人多是不擅長使用網路的長輩,即便是生活在都市的民眾,若無一定教育、社經位置,恐怕也沒有熟練使用線上軟體的能力,「數位落差」在此成為具象的「數位高牆」。就如5月26日即將進行的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會議,就已經有年邁的被徵收人反映他完全不知如何線上參與。審查會議若在網路堡壘裡如期進行,對民眾權益的損傷是無可言喻。

疫情期間,審查會應暫停 

無論是都市計畫、環評或土地徵收的審查會,其審查結論實務上幾乎等同行政處分,意即會議審查通過,行政機關即會據此發出行政處分。對民眾來說,相關審查會幾乎等同最後表達意見的機會,完整的民眾參與權利,是利害相關人權利保障的樓地板。將實體會議平移到網路,看似權宜地維持公務運作,實際上是製造民眾參與的困難,倘若隨著疫情延燒,公務機關不得不全面採行線上會議,要如何補足民眾參與的「數位落差」,甚至在疫情之下產生的民眾參與倒退的情況,將是維持審議程序正當性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在行政機關尚未針對民眾參與的數位落差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之前,相關審查會議疫情期間應該暫停。

原文刊載於《蘋果新聞網》「蘋評理」即時論壇: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521/NADIJVLQ4NEFNJPRBWKFHSAORQ/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