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權會實習生
緬甸政局在過去幾個月遭逢巨變,緬甸國防軍的行動衝擊了人民的生活,也轉化了社會對軍方的態度。隨著軍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緬甸人民紛紛走上了街頭抗議。即便不同群體對「政府」的理想存有歧異,絕大多數強烈同意軍方應該釋放政治犯,包含翁山蘇姬與其他全民盟代表,以及緬甸須著手改革當前的政府體制。對於這次事態的發展,國際關注的不只是緬甸政權的突變,更在於緬甸軍方如何處置人民的抗議。此次的座談,即是希望聽者能透過緬甸過往民主化的進程以及緬甸國防軍在其中的角色,了解緬甸局勢如何演變到今天的狀態,以及在台的我們應如何支應。
主講者:
馮嘉誠(早稻田大學 亞洲太平洋研究院博士候選人)、劉忠恩(緬甸時報記者)、廖欣宜(台權會國際事務員)
主持人:
黃亮亮(亞洲公共文化協會副秘書長兼專案經理)
為何緬甸國防軍的地位如此鞏固?
在概覽緬甸的政治及社會架構之前,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院博士候選人馮嘉誠,帶領聽眾了解緬甸國防軍在政壇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緬甸獨立於英國殖民以來, 國防軍一直享有鞏固的地位。六十年代開始,國防軍在不同時期接續組成單一執政黨,比如奈溫時期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與丹瑞時期的緬甸聯邦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到了八十年代,軍政府的專制極權以及對經濟治理的無方,引發了大規模的學生與民主運動,但儘管軍方在2003年提出了「七步路線圖」答覆人民經年累月對民主化的訴求,政府首腦仍由軍事將領擔任,國家整體而言並未實質轉型為民主體制。一直到了2010年代,軍隊才釋放部分政權給半文人政府。由此可鑑,軍隊在緬甸政治的地位一直難以撼動,迄今不曾受民選政府的監督。
除了掌控政治,緬甸國防軍對緬甸經濟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九十年代開始,他們推展了以軍事將領為最高決策者的軍控企業,包括「緬甸經濟控股有限公司」和「緬甸經濟公司」。軍控企業的利潤獨立於政府,但背後的政治勢力使得這類企業有籌碼壟斷國內外市場訂單。上述因素奠基了這次的政變的果效與持久力。
緬甸民主轉型與種族平權的未竟之業
緬甸時報記者劉忠恩接著分享緬甸過去十年的民主化進程如何發展至當今局勢。對緬甸政局不熟悉的人,初看這次的政變,可能會將其解讀為國防軍與以翁山蘇姬為首的民選政府之間的角力。但是,緬甸內部的政治衝突並非如此扁平;多邊角色尚包括邊境的民族地方武力組織(民地武)以及鄰近的國家。這些衝突體現了緬甸內部積年累月的種族歧視與人權侵害,尤其是緬族民族主義對境內少數民族的擠壓;在國際間最惡名昭彰的即是當權者對羅興亞人的打壓。緬族民族主義造就了多重種族政策,像是公民地位分級制度不僅將華裔與印度裔排除於受官方承認的135個「國家民族」,更將羅興亞人定調為欠缺國民身分的「外來者」。就各民族在緬甸政府的分佈,早期40、50年代較多樣均衡,政府卻在50、60年代開始推動的緬族化政策,抑制少數民族的參政,助長了族群間剝削與對立。
縱使在全國民主聯盟(全民盟)領政的過去五年中,言論、新聞自由仍然受到牽制。兩位路透社記者在2017年因為調查羅興亞鎮壓被逮捕關押,即是一個顯著的例證。部分民運人士甚至將翁山蘇姬共同創立的全國民主聯盟形容為無法接受外界的批評、抑制民主化進程的「一言堂」。
不過,忠恩也提到今年政變之後社會思維的轉化。共同對抗國防軍的情結,促進強勢民族同理邊疆長年的抗爭。隨著許多少數民族站出來支持這次的公民不合作運動,跨種族社運聯盟的形成預表了創傷修復的契機。反對軍政府的議員們串聯出的平行議會Committee Representing Pyidaungsu Hluttaw (CRPH)在呼籲族群團結的同時, 開始回應種族不平等的問題。CRPH主導籌措的平行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NUG)四月剛上路,而非緬族成員在被任命官員中的占比,是過去緬甸政府沒能達成的結果。緬甸境內各族群如何協作,是國家未來走向的一大關鍵。
台灣如何接穩尋求庇護者?
最後,台權會的國際事務專員廖欣宜將緬甸的社會變節與台灣人連結在一起。台灣在緬甸經濟上的影響與密切度與東協各國其實相去不遠;如果參考緬甸2020年度外國直接投資的來源國,台灣的投資額稍高於越南而略少於泰國。姑且不論及經濟角色的社會責任,台灣至少應透過難民庇護確保受迫害的人能在台灣擁有適足的生活條件。台灣欠缺庇護難民的專法,實務上也沒有保障每個有庇護需求的人可以透過個案陳情或專案處理的管道獲得協助。例外而非常態性的專案處理模式,只點名了「特定民族」(如西藏人、泰緬孤軍後裔、香港人等)能開啟庇護審查程序,變相地讓籍貫成為資格否准最主要分野,受害風險的嚴峻程度反而屈居末位。而日前的立法院決議文只論及已在台的緬甸籍人士,更將庇護限縮於個案放寬已合法入境者的簽證效期,暫緩逾期滯留的驅逐出境程序;保護範圍相當侷限。完善台灣的庇護機制,可以說是台灣最基本且有能力善盡的國際義務。
主辦單位:
亞洲公共文化協會 Asia Public Culture Association
台灣人權促進會 Taiwan Association for Human Rights
延伸閱讀:
馮嘉誠:緬甸十年民主化一朝換血,責任在昂山素姬嗎?| 端傳媒。2021年02月04日。
劉忠恩:不是為了翁山蘇姬,緬甸民主終局之戰。| 鏡週刊。2021年02月21日。
劉忠恩:緬甸政變兩個月,為何周邊國家還是觀望狀態?誰能動軍政府?| 端傳媒。2021年03月26日。
唐南發:政變見血之後,翁山蘇姬的命運與緬甸不安的族群困境。| 聯合新聞網。2021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