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言論自由與隱私還存在嗎?

本文刊登於2014/11/13蘋果日報焦點評論

近來,許多重要社運、學運人士、人權律師的臉書帳號因遭人胡亂檢舉,而遭到停權的事情不斷,許多人也開始感受到網路上的言論自由與網路隱私似乎不再是自由的空間,而是充滿限制。

根據新聞報導,台灣是全球人口中使用臉書最多的國家,全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中,每天至少有一千萬人使用臉書。根據臉書的用戶政策,臉書要求用戶必須使用真實姓名、不得註冊一個以上的帳號等,也就是所謂的「實名制」。2007年韓國推動「網路實名制」,隨即在2012年被韓國憲法裁判所裁定「網路實名制」違憲而遭到廢止。中國2003年實施「網路實名制」至今仍未廢止。

「網路實名制」看似要求發表言論者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但是事實上也反過來成為國家用來進行「監控全民」及「箝制言論自由」的好幫手。聯合國「言論自由」特別報告員Frank La Rue 根據16/4大會決議所提交的報告指出:「由於通訊科技的進步所造成新的監控模式,各國應根據人權標準,重新修訂國內法令。」「不完善的法律架構,會成為任意侵犯通訊隱私的溫床。」報告也指出:「網路實名制會帶來寒蟬效應,阻擋自由表達訊息及思想,甚至導致個人被排除在重要社會領域之外,損害他們的言論及資訊權,加劇社會不平等。」

在Edward Snowden 揭發美國國安局的菱鏡計畫之後,不少人開始注意到網路隱私已遭嚴重侵蝕的危機。不少企業(Google, Facebook, Yahoo, Apple等)也都紛紛發表自己的「網路透明報告」(transparency report),告知他們的用戶,各國政府每年跟該企業索取用戶個資的次數及帳號數等。臉書在2014年上半年的「網路透明報告」中也指出,各國政府索取用戶資料的次數增加了四分之一。

在我國政府主動公開的「政府資訊」中,卻從未揭露我國政府各部會究竟每年向網路業者索取多少用戶資料?又是依據什麼樣的程序進行?雖然台灣號稱民主法治國家,但是過去也曾有新聞披露警察單位向網路業者要求用戶資料,竟不需要正式發函、也沒有法院命令,而是打一通電話就要來索取。

在網路時代,越來越多的個人資料其實是存在各家網路公司的伺服器裡面,若人民的網路隱私無法確保,言論自由也隨時會消失。

在今年十月的聯合國大會上,聯合國人權特別報告員Ben Emmerson曾指出:「國家對於網路的滲透程度、方法、管轄範圍等等,應該透明化」,他特別強調「即使是為了對抗恐怖主義,也不可以無限上綱,在無法律授權的情況下就任意侵犯人民的網路隱私」。

然而,在最近這些看似「恰巧」皆遭到民眾胡亂檢舉的事件當中,我們其實不知道台灣民眾的網路隱私及言論自由,還剩下多少?也不知道政府什麼時候才會主動公佈我國「網路監控」的相關數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