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人權營側記|從不見、偏見到重建:數據計畫與性別正義】

大專人權營課程側記
從不見、偏見到重建:數據計畫與性別正義 余貞誼

|數據與AI客觀公平嗎?
將所有資訊轉為數據資料進行儲存運算已然是現今的趨勢,但在新穎而看似中性的「資料」與「演算法」名稱下,卻可能掩蓋了人為的偏差與不平等。高醫性別所余貞誼教授從關於對數據的蒐集、使用與產出等過程的「數據計畫」開始-從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等面向分析將事物轉為數據背後的知識基礎。透過龐大數據演算生成的AI,被認為能憑藉機械客觀性產出一套符合人類世界規則與結構的產物,另外,AI也常被認為不只能整理出肉眼無法察覺的巨大模式,更能過濾人類的偏見與局限。

|人為控制的歧視與偏差
然而,數據計畫的過程並非全然客觀。電腦科學家提出,所謂的演算法,事實上是由「數理邏輯」與「人為控制」兩大部分組成,因此雖然AI本身在運算邏輯上不會自主產生偏見,卻會因為其資料庫由人工篩選、蒐集,而無法避免社會既有偏見影響,導致其產出事實上鞏固了既有結構。余貞誼以美國的「再犯預測系統(COMPAS)」為例,這個被期待能透過犯罪者的基本資料預測再犯機率的模型,實際上也因為人種的偏好而有所偏差,而高估非白種人再犯率,再次證實數據計畫並不只是科技議題,而同樣受文化政治因素影響。

|數據女性主義:重視資料,挑戰權力
有資訊專家開始提出「數據就是權力」,他們主張,數據女性主義應延續女性主義的批判傳統,從性別平等信念去檢視數據科學實作對既有不平等的鞏固,並且同時強調行動與實踐,將性別平等的信念推廣到資訊領域的各個角落。

余貞誼道,數據女性主義的原則包含「檢視權力」,觀察AI產業中的從業者、受服務者與權益受損者之政治身分,以及在這些政治身分、權力背後涉及的資料蒐集與使用。找出不平等的權力結構後,也需要「挑戰」權力,接著也可以嘗試擴大既有的框架,突破過去科學不重視情感與身體經驗的現象,最後不忘「教導」,以影響數據科學家,讓數據計畫成為跨域、永續的「Data for Good」。

|Data for Good
最後,余貞誼也討論大數據應用的正向效果,認為尊重群眾自我實踐與能動性,促進群眾發展潛力與凝聚力的AI,也會是幫助社會對抗偏見與歧視的好工具。數據計畫的應用必然包含各種價值的辯論與競爭,雖然AI帶來的商業利益使得人權不斷後退,但透過追求「透明性」、「反身性(工作者的位置與偏見)」跟「問責機制」,余亦深信在資料演算的黑盒子中也能看見更開放健全的數據未來。

請您支持,讓台權會繼續在南台灣進行人權扎根
台權會南辦為降低參與門檻,相關人權教育活動皆不收費,如寒暑假期間的營隊。在新興議題與人權領域上,召集頂尖的人權學者與工作者,培力年輕的學生社群接觸人權議題。為了弭平活動資源的區域落差,除了每年固定舉辦於南方的暑期學生營隊,亦於全台各地舉辦地方人權工作坊,擴散人權教育的資源與人力。

希望您支持今年的募款專案「人權行動派」,支持我們繼續落實辦理更多人權教育活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