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心得】專書推薦—《數位時代的人權思辨:回溯歷史關鍵,探尋人類與未來科技發展之道》

文/台權會實習生 應紀為

校訂/游詩庭


數位科技為人類的未來孕育無限種可能。然而從兩百年前的工業革命至今,科技的進步只加深了資本主義的支配性——科技并沒有造福億萬人,而是成就了億萬富翁。

如今,數位科技持續被社會頂層的少數人利用。科技巨人們的龐大資本與執政者的不作爲讓企業得以達成垂直壟斷。這些人透過我們在網路上留下的數位足跡監視我們所做的一切,並將我們的資訊進行記錄、分類、販賣、評斷、預測。這不止侵犯民衆的隱私權,也危害民主社會裡最重要的自主權。數位科技散佈在我們的四周,但這些本應改善衆人生活品質的科技卻淪爲無處不在的壓迫工具。活在數位世界裡的我們,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都被分類成消費者、監控目標的範型。在這樣的世界裡,我們該如何找到可以自由定義自我意識的空間?

本書的作者莉姿·歐榭(Lizzie O’Shea)在談論數位科技與未來的同時,也投入相當的心力講述歷史。歐榭認爲,若要推動改革、讓科技服務衆人,則民衆必須先意識到,科技的進展不能全數歸功於一兩個天才般的奇跡,而是有一段涉及衆人且可追朔的歷史脈絡。因此我們不應該指望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發明出一枚萬靈丹,帶領我們移民火星,遠離地球上的所有災難。這種對於科技抱有過度樂觀的態度於事無補,更像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藉口。如果不正視現況裡的問題,則科技創造的烏托邦只會複製社會上現存的歧視性架構。

舉例來説,執法單位會利用AI及人臉辨識等技術預測犯罪,但回饋循環(Feedback Loop)會使數據上更常犯罪的弱勢族群被執法單位針對,更進一步地加深弱勢族群會犯罪的刻板印象。要避免這類的惡性循環,我們需要基進(radical)的重新想象;這裡的基進既有「激進」,也有「根本」的含義。換句話説,仰賴科技的前提是充分地瞭解現今的社會的結構性問題。若將上述的AI及人臉辨識技術用於優化社會福利制度,則相關科技就可能促成公民社會的發展。

由此可見,即使科技資本主義使權力歸於少數人,科技也還是有潛力造就衆人皆有權的世界。爲此,我們需要抛棄被市場宰制的思維,將數位領域裡的知識與技術開放給大衆使用。《數位時代的人權思辨》這項課題不能夠只交由工程師、駭客與企業家,也需要來自各種背景、擁有不同生活經驗的讀者關注。唯有普遍公衆的覺醒、施壓及持續地監督,才能夠讓科技服務衆人。


《數位時代的人權思辨》 推薦序 

http://media.academia.tw/u/trc/m/preface-to-future-histories/

〈數位時代的欠缺與不平〉2020-07

莊庭瑞(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數位時代的人權思辨:回溯歷史關鍵,探尋人類與未來科技發展之道》,莉姿.歐榭 著,韓翔中 譯。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865368
https://www.cptw.com.tw/product_info.html?get_pro_sn=5109

"Future Histories: What Ada Lovelace, Tom Paine, and the Paris Commune Can Teach Us about Digital Technology", by Lizzie O'Shea.
https://www.versobooks.com/books/2960-future-histories
https://www.amazon.com/Future-Histories-Lovelace-Commune-Technology/dp/17887343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