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政黨輪替並沒有改變拆、拆、拆的開發邏輯
「居住權」從來就不是由「多數人」來決定其他「少數人」的房屋是否可以被拆的議題。這些抗爭所質疑的,都是這些都市更新或發展計畫有沒有「合理性」及「必要性」,有沒有「替代方案」,有沒有在制度上納入與利害關係人溝通與協商。
當人權鬥士成為迫遷推手
孫法官整份判決書最精彩的一句 話莫過於: 「即使國內法允許政府拆房子,也要照國際人權公約規定的程序來做,而不是看它高興,說拆就拆。」但悲哀的是,當前各地方政府的迫遷案,尤其是那些打著「居住正義」...
建立大法官人事提名審查機制,此其時也
蔡總統此次就司法院人事案的提名「懸崖勒馬」,固然值得肯定,但公民社會更希望的,毋寧是總統將其承擔責任的口惠化為行動。一方面,總統應清楚向人民交代其司法人事的佈局及擇材標準,讓人民得以評估其適任性,...
謝文定不管「該不該死」都不適格
謝文定不管曾經是威權體制的打手或是威權體制的小螺絲釘,都不應該在民主時代擔任保障人權的大法官。第三次政黨輪替,台灣應該要有更高格局的大法官與司法院長,We expect more. We deserve better.
當庭勘驗受押被告對話錄音適當嗎?
即便不管上述做法是否符合刑事訴訟法勘驗的規定,法官公開勘驗在押被告與父母的談話,等於是讓父母與子女的談話暴露於眾,談話中家人之間的隱私秘密也一併被揭露,從憲法比例原則的角度來看,這也不是傷害最小的做法。...
司法改革,從司法院正副院長人選的公開薦舉開始!
司法改革,不應是口號,更不應是形式的會議,最重要的是司法的裁決,能建立在公共說理與問責的基礎上,追求社會正義與人權保障,才可能贏得人民信任與建立其聲譽。
集遊「保障」法保障了誰?
(顏思妤 / 台灣人權促進會辦公室主任) 長期塵封的《集會遊行法》終於可望修法,卻在新國會爭議不斷,立法院第一會期院會最後一天(7/15),台權會與集遊惡法修法聯盟多個團體在立法院青島東路前訴求廢除禁制區、廢除強制排除...
「就醫保外」才能挽救更多監所受刑人的性命與健康
近日桃園地院104年國字第19號國家賠償案,承審的孫健智法官就以擲地有聲的判決文,依據具有國內法效力的兩公約及政府也應受到拘束的「受刑人處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狠狠地指正矯正署與台北監獄「罔顧人命,凌駕醫療專家之忠告,...
[投書]解決歧視,需要人權教育(林佳範)
如同美國已故的聯邦最高法院法官馬歇爾曾提醒:「我們能自由唯有學會珍惜差異,並提起勇氣去發現我們之間基本的相同。嘗試一下,好嘛?推倒區隔你我的藩籬,打破囚禁你我的高牆,伸出友誼的手,自由就在身邊」。歧視將你我囚禁,...
人團法問題,只在於「許可制」?
新任內政部長表示人民團體法未來可由「許可制」改為「登記制」,然而 人團法的問題,真的只在於「許可制」嗎? 台灣作為一個公民社會發展算是非常活躍及多元的亞洲國家,與人民集會結社自由相關的法規,卻仍然停留在戒嚴時期的「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