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瑠公圳迫遷案,民事執行處近日再發拆除通知,預定於6月26日(四)執行老宅拆除。以下當事人賴碧珍口述祖厝之於她的意義,文末節錄她幾天前稟告祖先的近況說明。
║這間祖厝,是我們的根。阿嬤的精神,是這個家的靈魂 ║
這間祖宅,是蔡金木阿公與陳罔市阿嬤在日治時期辛苦建立的起家厝,為家族落腳之地。從那時起,這個家一路撫養子孫,走過戰後的困苦與動盪,如今已傳承至第五代。我們自民國一○二年起,因李茂財家族提告「拆屋還地」,纏訟至今,已歷十三寒暑。儘管司法與行政救濟仍在進行,六月四日卻仍接獲執行處通知,將於六月二十六日強制拆除祖宅。此舉不僅違背程序正義,更形同踐踏民主國家對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
我不是什麼有權有勢之人。但這些年的抗爭,讓我深刻體會先祖在艱困年代的堅毅奮鬥,也讓我明白,身為子孫,我有責任守住這間老屋,守住家族的精神與生命記憶。這不只是磚瓦之所,而是祖德所繫。當在外奔波的我們身心俱疲,至少心裡知道:「老家還在」。
到了現在,已經民國114年了。或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明明我姓賴,卻在祭拜姓鄭、姓蔡的祖先,這是民初農業時代在生活底層中族群融合常有的現象,也常常講起陳罔巿阿嬤的故事。經歷過二戰的那一代人,阿嬤的精神,是這個家的靈魂。
物資匱乏的年代,阿嬤曾從族人散去的祠堂以謝籃帶回五個沈氏無主牌位,供在家裡祭拜。她覺得那些人可憐,沒人拜,就這樣認下來。後來雖然送回了養源佛堂安奉,但每逢節日我還是會去山上看看他們,燒香、獻花,延續阿嬤的心意。
以前新店還有鐵路時,我們家會讓工人住下,也會準備食物。阿公阿嬤常說:「多一雙碗筷沒什麼好計較的」。後來開鑿瑠公圳時,阿嬤會在門口板凳上放茶水,夏天冰的,冬天熱的。有次隔壁建商來,我順口問他要不要喝杯冰可樂。朋友笑我太客氣,我也笑,但想想,「做人嘛,總要留三分情」。
這樣的精神,讓我們在面對不義拆遷時,仍願意相信人與人之間的善意。這十三年來,有太多人伸出援手。從不認識的人,在記者會後主動關心我,到律師與團體的支持,都是我撐下去的力量。
像是我的律師,陪我十幾年。常常回頭想,他也陪我變老。說實話,這個案子真的很辛苦,但沒有這個案子,我不會認識這麼多人,也不會學會這麼多。
人生沒有幾個十年。如果這是老天給我的功課,那我就咬牙走完。
「如今不公義的執行迫在眉睫,子孫深感沉痛,不忍祖厝被毀。為守住祖德與公義,我不退、不懼、不棄。懇請神明庇佑,祖先護持,化官司之險為安,讓祖宅得以平安保留。更願公理昭彰,不義自止,俾使家族子孫有歸根之所」
.
謝謝Ryan撰文初稿、張馥如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