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拆之下,老宅與尊嚴一起被剝奪 |瑠公圳邊老屋故事

新店瑠公圳迫遷案,民事執行處預定於6月26日(四)上午6點30分,執行老宅拆除。以下當事人賴碧珍口述為何迫遷,不只是拆屋,更是剝奪尊嚴。 

起初我對圳道並無特別關注,它就是渾然天成很自然的存在著,直到新店文史工作者夏老師告訴我,這棟老宅作為瑠公圳旁的重要歷史坐標,其價值非凡。他說,當多數人因土地私有化趕著蓋現代建築時,這棟老宅仍保留傳統一條龍式結構,門前的小花圃更是稀有的歷史象徵。

老師也說,瑠公圳雖歷史悠久,但仍有人期盼它能永續存在。這條圳道、這棟宅院與居民情感的連結,是無法取代的。與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那類大戶家族的古蹟相比,這樣展現庶民生活風貌的老宅,更值得用心保存。它見證了歲月的痕跡,也映照出那段歷史的真實面貌。

這棟老宅自民國三十年起矗立至今,歷經五代傳承,而我有幸成為第三代傳人。

幾年前整修的過程可謂波折重重。因隔壁大樓施工產生震動,我拆除父親製作的平頂天花板,檢查屋樑是否受損,才讓那些飽經風霜的老樑重見天日。當年因缺乏專業老師傅,只能請來一般木工補強。如今屋頂呈現深淺兩色,深色為原有古樑,淺色是後來補強的痕跡,也成了歷史的一部分。

拆除天花板後,才發現老宅對待賓客的講究。整體為長方形結構,中央為客廳與神明廳,兩側是臥室。客廳的樑柱用料上乘,象徵對神明與來客的尊重。

老宅長年坐落於圳道與鐵路之間,自日治時期便俯瞰瑠公圳。隨著城市變遷,周遭早已物換星移,唯有這棟宅院幾乎未曾改變,吸引許多文史愛好者關注。民國九十年代初,時任縣長周錫瑋推動圳道改造,瑠公圳才再次受到重視,也促使文史團體與學校展開走讀活動。

這些走讀之所以動人,正因有這棟老宅存在,讓人能真切感受當年圳道風貌與一戶人家的生活情景。停下腳步,細細品味,彷彿也能看見那繁華卻樸實的萬新鐵路舊址,以及歷史深處流轉的時光記憶。

如今面對強拆,對我而言,不只是失去住處,更是尊嚴被踐踏。我們家早在民國三十幾年就住在這裡,是合法住戶,卻被冠上「釘子戶」的標籤,甚至被控未經同意蓋房。事實上,建商取得土地是在我們住進來幾十年之後。這樣的指控,不只是罵我,更是污辱我們的祖先。

他們還說我消費我阿嬤。但我自小在這裡出生長大,守護這裡是為了延續家族的心願。阿嬤自小是養女,婚後才安定下來,她總說:「這裡就是我的家,為什麼要搬?」我只是想讓她能在熟悉的地方安享晚年。即便她已離世,神明桌仍供奉先祖牌位,家中每個角落都有我和家人的記憶。不是一句「搬走」就能割捨。

經歷這一切,更讓我深刻體會,其他迫遷受害者可能也面對著不同形式的制度不公與壓迫。反迫遷,很可能是一條充滿傷痛的路,許多隱藏的心境,也不足為外人道 。

.

 

圖文協力:R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