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暑期大專人權營側記:居住權

營隊的第三堂課由臺大城鄉所的康旻杰教授,從多年深入田野的視角,帶領學員從居民幾十年、幾世代居住其中的故事,重新思考何謂居住、生活、開發、都市計畫,是否為相互排斥與矛盾的概念,抑或我們可以用更多元關於歷史、文化、藝術與居住的想像,描繪出屬於在地居民的圖像與共存的可能。

剝皮寮—歷史街區與世代家族記憶

位於龍山寺青草巷旁的剝皮寮街區,曾是清領時期的交通要道,日治時期進行市區改正計畫而成為巷弄,老師深刻的描繪帶著我們走入其中家戶與商家的故事:三代由女人經營的秀英茶室,永遠留一盞燈讓最後一位客人上門喝茶後再關門的互動關係;從故宮文物第一期開始負責裝訂的太陽製本所,以及承接許多來到臺北工作的城鄉移民,作為暫時落腳據點的日祥旅社。

剝皮寮於日治時期被劃為老松國小預定地,1960年代老松國小學生人數有一萬多人,曾為全世界最大的小學,但逐漸地當學生人數僅剩一千多人時,是否還有如此大規模的校地需求,是否有徵收居民土地和房屋的公益性與必要性?或許我們應共同思考的是如何使居民得以繼續生活其中續寫歷史與記憶的方法。

於紀錄片⟪家在剝皮寮⟫中,多數居民在離開剝皮寮後,至今二十幾年再也沒有回去過,而留下的房屋經過整修後成為影視拍攝場景、展覽空間,幾位居民多年後回到曾世代居住的故居,卻發現曾經的木門、樓梯、櫥櫃已經過改建,居住的氣息與記憶的空間也已不復存在。

寶藏巖—臺北的閣樓,違章建築/自力營造?

位於公館水岸旁的觀音山上曾經有著臺北市最後一塊違建聚落,而現今為居民、藝術家、藝文單位「藝居共生」的國際藝術村。

從歷史脈絡而言,清領康熙年間移民於此地興建寶藏巖廟,成為當地信仰中心;日治時期因新店溪自來水源而將寶藏巖劃為臺北市水源地;國民政府來臺後有三十萬軍民進入臺北市,因當時並無長久落腳臺灣的計畫而未妥善規劃住所,不符合眷村居住資格者便在寶藏巖搭建房屋自力營造,到民國六〇年代是寶藏巖聚落居住戶數的高峰,有退伍老兵、城鄉移民、鄰近就學的大學生於觀音山上組成違建住宅群。

老師提出了一個核心的疑問:我們應如何思考私有化公共財產,以及其中關於公共性的衝突?現代性的都市都市計畫伴隨著土地功能性區分、建築法規的出現,而在這之前居民自力營造形成的聚落,經過五十年發展出社會關係與空間關係,於此脈絡下在公有土地上搭建房舍的違章建築是否為絕對違法、違規?得否因「公共利益」而將聚落拆遷?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又是什麼呢?

社子島—區段徵收,關於都市計畫與開發的想像

位於臺北市基隆河和淡水河交會的河口,因地勢關係容易淹水,為達臺北市二百年防洪標準而興建9公尺的社子堤防,1973年社子島被劃為限制發展區而全面禁建,導致基礎設施低落、無法申請建照修建房屋、申請營業登記經營商店,面對生活環境的衰敗下,居民以自力營造的方式,從傳統聚落延伸而出「違建」。

2015年臺北市政府成立社子島專案辦公室,2016年市府舉辦i-Voting,提出運河社子島、生態社子島、咱的社子島和不予開發四個方案,最後僅以投票率35%通過生態社子島方案,並以區段徵收的方式進行開發,區段徵收是土地合作開發計畫,未來可以換取40%從農用地轉換到住宅或商業用地,但居民在其中是被迫參與的角色。

社子島內一萬多戶居民的社會影響如何被評估,與社會網絡密切相關的土地與空間關係,卻以完全剷平的方式進行開發;人口已進入萎縮的臺北市,是否以開發的角度進行都市計畫,是否符合居民對於家園和未來的想像,皆為開發計畫以外更需要與居民和社會溝通、討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