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也會走,誰來繼續講老屋的故事| 瑠公圳邊老屋故事 4

我覺得房子跟人跟樹的關係很類似:在某個地方扎根,然後站立起來看著歲月流轉。​

剛開始被告是迷迷糊糊的,一路走來很多事情越看越清楚,老屋的重要性也抽絲剝繭,越來越明確,老屋不單是我的家而已。這幾年來,不時會有還不認識的朋友、團體,特別走水圳要來看老屋,來講水圳跟老屋的故事。

​老屋的地理位置,鑲嵌台北的發展:房子兩側是鐵道跟水圳,曾是兩條城市發展命脈,我們家對過去,剛好是以前萬新鐵路新店站,不管是鐵路的員工、或後來公路局的工作人員,都曾在這出出入入。

​謝海盟受訪談《舒蘭河上:台北水路踏查》時,他說台北沒有一條路沒有瑠公圳的水流過,老屋跟整個大台北是有連結的:流往大台北的水,是從新店來。現在只有這間老房子能訴說那段過往,而我們以前的生活,其實跟遙遠不認識的人有關係。我爸爸以前努力地維護邊坡,種了很多涵養水土的植物,還有會開花的櫻花、梅花,都跟下游的人會有關係。我們是很尋常的家庭,以前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很努力的生活;房子,可以讓人看到先人是怎樣走過那個時代。

​前陣子,崇光女中的一班高中生造訪,她們從下游往上游走,聽老師說圳道以前的功能,也來聽老屋的故事。我請她們入內坐,三十幾個女孩擠在餐廳,有的席地而坐、有些人坐椅子,對著小學妹講以前老屋的歷史,雖然有點害羞但覺得很有生命力。現在年輕人沒有看過這種房子就有各種好奇,我記得有人問木造建築冬天會不會很冷?特別是窗子又這麼多?我覺得這種老屋是冬暖夏涼,而房子開門就出去的建築型態,如果不關窗,往來的人是都會打招呼,這樣的生活是很溫馨溫暖,是住宅大樓沒有辦法相比。

​生活是要往前走,但人不可能沒有過往。我們看老照片會有感覺,是因為照片有很深的故事,不在照片拍多好。我到這個年紀,看著長輩離開,會思考有天我也會走,那誰能來為這個老房子繼續說故事?這個過去的歷史還有誰能記憶?希望老屋是公共的場域,讓更多後輩、年輕人,也能認識那個年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