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心得】暑期參訪:國家人權博物館

 

文 / 台權會實習生 應紀為、鄧羽芯、顏禕均、陳薇安、吳孟璇

編輯 / 台權會實習生 黃渝茜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在白色恐怖時期,如果你讀了一本「不該讀」的書、說了一句對政府的不滿,你可能在上課、上班中途被軍官帶走,突然遭判刑甚至因此死亡…

人權與自由是人人應享有的,但在威權政府的壓迫下臺灣經歷40多年的白色恐怖,人民的權利被剝奪。現今的景美人權園區曾經是政治犯青春終結點,他們遭到不人道的刑求、在狹窄擁擠的押房內度過多年光陰。雖然這些前輩們用他們的生命抗爭,讓臺灣擁有了民主自由並重視人權,但這並不代表迫害不會再發生,我們應謹記這段歷史,努力填補傷痕。

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間點都曾經歷威權體制。而大多數被稱爲「進步」的國家也以不同的形式落實轉型正義:德國積極地審判,南非和平地共同理解,日本則避而不答。

景美人權園區的存在

而台灣又是如何面對歷史上的不正義?建立人權園區以供後人參觀的意義又是什麽?

以台灣現今的政治生態來看,由於威權時期的執政者仍在政治舞台上,轉型正義易被曲解為政治鬥爭。加上白色恐怖時期的集體噤聲,許多人對當時的案件往往一無所知。人權園區的重要性在於給參訪者一個再現事件的機會,藉由沉浸式的體驗,幫助參訪者重新理解那段歷史。

六坪大小的關押房,三十個人被監禁在這空間,三班制的輪流睡覺,這生活你能想像嗎?

如果說,這是我們的政府,對我們所做的事情,你能夠接受嗎?

因為國家實施戒嚴,七千多人被用這樣的方式,關在軍事看守所內,就這樣度過了幾十年的生活。

每天還得承受隨時會被拖出去成為槍下亡魂的壓力,僅僅是因為政府過去對於其他政權對立的濫觴,犧牲了國民的人權及自由。

這次到人權博物館參訪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我們全部的人一起被關在押房裡,才短短的五分鐘,悶熱擁擠的環境已讓我感到焦慮難耐,難以想像當時在白色恐佈時期,僅六坪大的押房竟然必需容納30幾個人,大家必須輪流側睡,還得忍受押房內密密麻麻的臭蟲叮咬,但為了生存,潮濕惡臭的押房就是他們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通過「地獄門」、走進關押房,我們可以感受到,大多數人可以透過園區内的影像,面對歷史上的創傷,並將各種經歷具象化。

因為前輩們的犧牲,讓我們更加體會自由、民主得來不易。儘管我們難以彌補過去的錯誤,藉由落實轉型正義,至少能讓我們不再重蹈覆轍。

這次的參訪、現代社運心情

之前就去過人權園區,但這是第一次聽導覽。

去的時候天氣悶悶的,下著雨;我的心情也悶悶的。想著這片土地有這麼多苦難;想到我們的民主有多麼得來不易;想著在某一些時代裡,說真話要付上多大的代價。想起上一次跟香港朋友一起來,經過仁愛樓的時候,我們尷尬的安靜一下,他半開玩笑的聲明支持一國兩制。我那時候有點替他擔心,替香港擔心,但是政治作為一種危難與道德掙扎的世界,離我好像很遠。

不到兩個月,香港就陷入好大的危險,與每一個公民對於抗爭、不抗爭、以及抗爭程度的道德抉擇。所以這次來,我不斷的想,若有天台灣有難,我夠勇敢嗎?

我好害怕啊。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涉入的太多了,是不是沒有回頭路了,是不是如果哪天政治環境惡化了,標籤就已經烙印在我的身上了... 可是,我有太多話不能不說,看到太多不義不能忽視,所以我更想要得到前輩們的勇氣與智慧,然後知道就算自己在不義的磨難中消耗完了,也還是可能有遙遠的、更加美好的明天。

或許勇氣也是一點一點磨出來的。或許紀念歷史,就是要我們在歲月靜好的今日,公民權利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在,我們到底怎麼看待道德、公民義務與自己的責任。

這年代的我們

我們很幸運地能生在一個自由的年代,但當今天真的置身於歷史脈絡之中,共感那些政治受難者所遭受的迫害,才深刻的體會「白色恐怖」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它並不僅僅只是台灣一段沈痛的歷史記憶,更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鬥士,犧牲自己的生命,我們才能擁有今天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