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連結家園,期盼能實質民眾參與的都市計畫

守護田園生態系,共創韌性家園|流域行動藝術祭Flow Art in Action -「行!做伙來轉」開展

展期:2023/06/24 - 2023/10/24 

展點:江湖開放工作室樸門實驗農園、青鳥森林、桃園區中正路1535巷、棲地文化共生聚落 

今年流域行動藝術祭開幕式在6/24(六)上午10:00在江湖開放工作室的樸門實驗農園舉行。這次藝術祭發表四組藝術作品,邀請人們回到自然的原鄉,一起守護田園生態系,共創韌性家園;同時也藉由這些作品,反思當前資訊不對等且欠缺民眾參與的都市計畫,將對環境與在地紋理造成負面的連鎖反應。

策展理念:「行!做伙來轉」,回到心底最自在的大自然原鄉

流域行動藝術祭策展組李佳倫解釋,今年的主軸是「行!做伙來轉」,是希望能回到童年美好的記憶、大自然柔軟懷抱與心底最自在的原鄉。

李佳倫進一步說明,策展團隊觀察,許多土生土長的桃園人,因為工作、生命因緣既會必須離開熟悉的家鄉,雖然離家是為了讓家人、家鄉更好,而家鄉是遊子心底的踏實來源。但桃園作為支應台北、新竹發展的衛星城市,主體性卻不被重視:無論是不斷把在地人往外送去外地討生活,又或是不斷承接外來移民,都是失根的狀態,以至於這個城市的居民,很難共感自己的生活環境,遑論深根。基此,策展團隊串連組織,號召青年世代返鄉,盤點美好的自然資源,並且在氣候變遷日益劇烈的當下,透過多元策略守護田園生態系,共創韌性家園,讓遊子尋童年美好的記憶回鄉;讓自然的原鄉柔軟人類生命共同的深層記憶;讓移居者和新住民在失速變異的發展節奏下,有停歇、生根的所在。

李佳倫說,這次流域行動藝術祭邀請到創作內容與「行!做伙來轉」融合的四件作品,希望大眾能從中發現家鄉的美好,並體認到家鄉正在發生的問題,進而一同參與,開展更多交流與共畫未來。

策展人李佳倫說明2023流域行動藝術祭主題

裝置藝術與泥塑【Uprooting】

由兩位德國藝術家 Jakob Wlodarczyk 、Matthias Gebhardt 透過裝置與泥塑的對話創作,傳達他們在了解桃園綠捷週邊土地開發的都市計畫,將對在地帶來什麼樣連根拔起的連鎖反應後,所欲傳遞出環境與文化在都市發展中不應被抹滅的關懷。


照片來源:流域行動藝術祭策展組

 

行為介入的創作行動【走盜綠捷彼端的遍地烽火】

由長期關注航空城開發的藝術團體「空城現場」引領的行為介入的創作行動。藝文工作者林彥翔、 王正祥引領參與者們走入航空城開發範圍內的桃園捷運綠線東側G14、G32、G31等站,將桃園綠捷可能的未來帶回至尚未啟動區段徵收的展覽現場,做為見證與借鏡。與參與者們以緩慢步伐覺知正在變動中的地景,共創「帶有感知的物」。

照片來源:流域行動藝術祭策展組

插畫【佇遮】

由在地成長的插畫家愛絲特Esther,以敏銳細膩的觀察和自由奔放的筆觸,刻畫在地美好的景物,一如時光的影集,安靜卻又懾人心魂的訴說著在地的美好。Esther認為,田野鄉間是城市裡非常重要的空間,人、老屋、埤塘、嘎嘎所響的竹林、遼闊的稻田與菜園,「這裡」與人都彼此需要。 

照片來源:流域行動藝術祭策展組 

參與式創作【棲地】

這個計畫是由長期觀注人權議題的藝術家李意婕,透過參與式創作,形塑植物與土壤交織而成的「棲地」,於流域一帶開枝散葉。即便這些創作未來仍可能面臨枯萎或被剔除的風險,但它仍與土地持續共同展現存活的力量與非暴力的抵抗,它們將在流域間繼續發展生機;「只要土地還在,人還是會想辦法在上面活下去。」這是創作者李意婕在現地進行田野調查時深受感動的一句話。

照片來源:流域行動藝術祭策展組

不用犧牲文化、土地的發展想像,應該被看見成為一種可能 

搶救清代鐵道遺址群小組林岳德說明,搶救清代鐵道遺址群小組再度與流域行動藝術祭合作,舉辦前導活動《捷運沒說的事 :一窺綠捷G07至G13A站的故事》小旅行,帶大家從捷運G07站騎單車沿捷運綠線至江湖開放工作室,並說明每一站背後的故事:G07站桃園火車站移遺的破壞,G08站原日治時代桃園第一消費市場,也是後來永和市場的回憶慢慢消失,G09站曾經的徵收問題、G10、G11站高漲的房價,這此都是捷運建設下少被看見的犧牲;甚至包含藝術祭所在的場地,這一大片都市旁的農田秘境,也可能面臨區段徵收而消失,我們付出的代價比大家想象的大許多。林岳德繼續說,我們與流域行動藝術祭共同關心與在乎的,是一個不同的發展:不用犧牲文化、土地的發展想像,希望過去的文化歷史能被保存、好好尊重,也希望大家能吃到自然健康的食物,與在需要休息時能有一個能碰到土地的地方好好休憩。而這樣的發展想像,應該被看見,成為一種可能。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余宜家表示,桃園綠線捷運G12~13a站的周邊,剛好在兩個都會密集區的交界處,一邊是高密度開發的桃園市區,另一頭是航空城高強度開發的區域。桃園市府一直希望將G12~13a站周邊,用區段徵收的方式,開發成高強度都市發展區。這樣的思維反應市府單面向的開發想像,也踐踏在地民眾的基本生存需求。若本區採區段徵收模式開發,將不只剝奪在地居民的土地、終結在地農業、破壞現有空間紋理,更將扼殺附近住民重要的生活場所及都市綠地。當都市計畫是由上而下決定,只計算抽象經濟利益,長期來說對在地社群往往是傷害大於好處;只有讓在地民眾實質參與,共同發展未來藍圖,由下而上生成的都市計畫能包容多元價值,才可能創造以人為本、能共存共榮的都市生活。

流域行動藝術祭是由桃園在地公民團體和人權倡議單位(生態戲谷、吉田市民農園、江湖開放工作室、綠捷農地守護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搶救清代鐵道遺址群小組) 所共同舉辦的藝術祭,透過藝術參與的獻祭,串起人們與土地的連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