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所改革會帶動社會變革

 

英國首相卡麥隆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監獄改革計劃,是因為英國的形式政策近年來也朝向嚴刑峻法,關了一堆人進去,政府卻財政困窘,沒辦法增設監獄。「不幸的是」,歐洲人權法院對監獄的狀況盯得緊,英國政府因此就產生這種政策出來,針對非重大暴力犯罪做這種二分法的處遇。同樣的問題出現在美國加州,美國加州也是一個酷愛嚴刑峻法的地方,三振刑就是這個州率先採行的,但長久下來,監獄人滿為患,州的財政無法負擔,州政府因此被迫提早釋放囚犯,甚至考慮廢除死刑。

幾天前新聞報導英國打算讓部分受刑人周一至周五可以離開監獄出去工作,周末才回監受刑。受刑人外出工作必須配戴衛星追蹤腳環,以便當局監測其動向。

別讓囚犯求職碰壁

台灣監獄狀況可能更糟。監獄很糟的原因跟英國與美國加州差不多,立法強調嚴刑峻法,監所人力不足,講出實況的監所管理員林文蔚卻被行政懲處。雖然台灣法院不像歐洲人權法院在意監所情況,但台灣監所的問題遲早都得解決,否則監獄只會再一次暴動。 

法務部拋出這個風向球,雖然看起來是跟著英國的屁股走,但是作為主管機關得面對監獄的情況,尤其法務部希望把林克穎引渡回來,為了回應林克穎的指控,還特別幫他打造一個符合人權標準的囚室。面對林克穎為何可受到特別待遇的質疑,未來法務部恐怕被迫必須對監獄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不管台灣的法院在不在意監獄的問題。 

法務部如果真心想要這個方案成功,除了限制適用範圍在那些非暴力犯罪者上,以解決大眾之疑慮之外,更重要的不要讓出去工作的囚犯四處碰壁,尤其出門工作可能的歧視或跟隨而來的勞動剝削。導致法務部希望受刑人可藉機提早適應社會,卻變成提早被社會排斥或剝削。配套沒做好,會讓一個立意良好的制度自始就失敗,後續改革會更加艱辛。 

不過,監所擁擠的根本成因在於偏好嚴刑峻法的刑事政策。法務部應該帶領社會思考,嚴刑峻法是否真的增加台灣的安全,還是象徵意義大於一切,卻為這個社會製造更多問題。法務部其次必須檢討的是犯人的處遇方式,譬如對司法與獄政體系造成最大負擔的煙毒犯,從煙毒犯再犯率相當高的角度來看,監禁顯然不是最好的方式。就此問題,葡萄牙最近幫助吸毒者重新融入社會的作法應可以借鏡。 

提升勞動社福體制

要幫助受刑人重新融入社會,必須是社會的勞動與社福體制本身是上軌道的。會有這樣的情況很自然,因為社會的各個制度本來就是相互連動。樂觀地看,讓監獄改革帶動對於犯罪的辯論,帶動社會各個層面的變革,未嘗不是這件事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