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物資料庫 荒腔走板

台灣生物資料庫 荒腔走板(劉靜怡、劉宏恩)

2009年05月07日蘋果日報

由衛生署出資、中央研究院負責執行的「台灣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媒體曾稱之為「台灣基因資料庫」)先期計劃,日前在其倫理治理委員會(Ethics and Governance
Committee,以下簡稱EGC)11票贊成、7票要求暫緩決議的情況下,得以正式開始在雲嘉南地區對民眾進行收案採血。這個表面上標誌著台灣科學發展與科技民主決策模式的新典範,實際上卻是在充斥利益衝突與違反程序正義陰影下的強度關山。

一般涉及人體的生物醫學研究,只要經過該機構內之研究倫理委員會(IRB)審查通過,即可開始進行。中研院內的IRB在去年經過數月的詳細審查,體認到台灣生物資料庫先期計劃乃是一個攸關公眾利益與風險的大規模全國性科技計劃,所涉及的範圍不僅止於科學社群追求真理與學術發展的理想與利益,未來的整體規劃與實施方式更牽涉到公共資源分配與全國人民之福祉。

決議有違程序正義

基於這些重大考量,中研院IRB要求另設一個具有超越中研院且具社會代表性的委員會,主要針對該計劃的社會正當性進行專業倫理與常民利益之監督。中研院IRB並要求本案須在EGC對計劃的社會正當性取得共識之後始能進行。不可否認地,中研院IRB的此項要求具有實驗性質,台灣過去從未有類似的制度設計或實踐,但在中研院翁啟惠院長釋出的善意下,EGC的成立算是開啟了台灣在科學發展與科技民主決策的一個新契機。

然而,今年1月間甫成立的EGC,於3月第一次開會選出召集人,接著於5月3日召開第二次會議,並首度聽取Taiwan
Biobank計劃團隊簡報。當天的會議顯示出諸多令人憂心的問題,包括:多數EGC委員從未取得並看過完整的計劃書,因而對該計劃的具體設計一知半解;部分委員對擁有大量民眾生物檢體與健康資訊的資料庫其未來使用方式仍有相當疑慮;多數委員認為該計劃團隊在公眾溝通上的努力不夠充分,也導致仍有3到5成的參與民眾可能誤將此計劃理解為「體檢」。在計劃團隊尚未能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善措施之前,EGC的正、副召集人卻急切地要求委員會就是否同意該計劃繼續收案進行表決。這個草率的決定,除了顯示正副召集人實質放棄了該委員會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外,也使得決議欠缺實質正當性。此外,對攸關社會利益欠缺戒慎恐懼之心的結果,反映在決議過程明顯違反程序正義。

首先,召集人未經有效的議事程序,便逕行擅改決策模式,由第一次會議所決定的「共識決」臨時改為「多數決」。加上EGC委員當中有數人或直接為計劃團隊的成員,或間接與計劃團隊有諮詢顧問關係,使得利益衝突的問題,在非共識決的基礎下益形嚴重。有利益衝突之嫌的委員不僅未能自行迴避,且在會議中刻意主導提案討論,維護既定利益立場。欠缺程序正義的諸多瑕疵,已足以讓本次決議失去合法性。

官員在場施壓過關

當然,EGC的決議結果或許符合當日在場督軍的衛生署官員期待。在委員會進行討論之際,該官員竟以計劃未過關、中研院團隊將面臨罰款壓力為由,直接「要求」原應進行獨立監督之EGC去「協助」計劃團隊通過審核。此等作法已完全違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國際人類基因資料宣言」的規定。
我們深切期待,曙光乍現的台灣科技決策民主化,不要立即斷送在利益衝突與程序操作的陰影下,也期望一個真正對人類有正面貢獻的科學發展,能夠在公共參與的基礎上,切實找到公民社會都能接受的可行方案。這或許是EGC中7位委員現階段投下反對票的值得深思之處。

劉靜怡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律組副教授、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

劉宏恩為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副教授

兩人皆為「建置台灣生物資料庫先期規劃」倫理治理委員會委員

新聞出處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1609127/IssueID/20090507

延伸閱讀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Bioethics and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Declaration on Human Genetic Data

公民論壇監督「台灣生物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