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接觸與對話,才能讓矯正體系願意面對問題」— — 桃少輔參訪紀實

以下內容,為同時擔任監所關注小組理事的台權會副秘書長施逸翔,在2019年8月21日,帶領志工參訪桃園少年輔育院的參訪紀實。

文/施逸翔(台權會副秘書長、 監所關注小組理事)


作為監所關注小組2019監所參訪行動最後一組,我們一行18人在突來的大雨中,一一進入曾發生2013年買泓凱少年遭虐死案的「桃園少年輔育院」,由於改制矯正學校的政策,桃少輔在今年七月底已經改名為「矯正學校誠正中學桃園分校」。

交出電子產品,穿越兩道大鐵門後,我們首先在會議室聆聽院方的簡報,說來就是一段十分鐘介紹桃少輔歷史沿革、組織編制、機構運作狀況,包括醫療、生活、國民教育、技職教育、特殊教育、累進處遇、出院轉銜、後續追蹤輔導等等面相的影片。

監所關注小組理事及台權會副秘書長施逸翔特別提到,希望這次參訪的建設性對話,能有助於未來公民社會從外部的倡議,讓矯正機構可以有更充足的資源與人力。

在院區參訪過程中,秘書特別提到,由於矯正署三年199位心理師的計畫,桃少輔目前已有3至5位的輔導員正式編制,未來若持續增加心理師與社工的人力,收容人就可獲得更充分的輔導資源。

桃少輔的核定容額是387人,但由於前端的司法已經漸漸不傾向裁定拘束人身自由的感化教育,因此目前實際的收容人數只有213人,以毒品案最大宗、詐欺案次之。主要是來是北台灣與宜蘭花蓮的少年。

在最後的綜合座談,組員分別就教職員的專業知能、教職員分工、申訴情況、以及性平教育和性平處理機制一一提問,但最後由於時間的壓力,院方雖有回應,但比較難以透過深入問答的方式深入了解各問題的癥結點。有趣的是,院方也問參訪小組一個問題:

為何院方做了這麼多,外界仍對他們有很大的批評與負面觀感?

這或許就是民間團體堅持要持續參訪的意義,姑且不論矯正機構作為全控機構,本身就一直不想讓外界窺視,當然會有負面觀感。但儘管這樣的參訪常常比較流於表面,但唯有不斷地接觸相互理解與對話,才有可能讓矯正體系更願意接近問題,並願意思考為何外界一直以高標準與放大鏡在監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