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不是胡言假期—柯文哲讚蔣經國是對台灣民主文化的傷害──公民團體聯合聲明

 
七零年代面對政局內外交逼的兩蔣父子,以開放部分增額選舉度過權力交接期,每兩三年進行一次的選舉被稱為「民主假期」,謂其為戒嚴期間難得促使社會有參與政治的縫隙。然而台灣民主化近三十年後,選舉卻儼然成為候選人的「胡言假期」,候選人缺乏歷史感、或民主、正義基本價值的發言,常以政治操作或失言被合理化,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近日連續肯定蔣經國時代堪為代表,作為長年推動台灣民主、人權工作的公民團體,我們在此鄭重提出抗議。
 
蔣經國在台灣社會的歷史評價,與已經除魅的蔣介石不同。由於戒嚴時期有利統治者的媒體環境,加上國際經濟體系分工帶來的台灣經濟成長,與他營造的親民形象,均使蔣經國神話至今仍在台灣社會相對穩固。但隨著檔案與研究揭露,他在國府來台後,主責整合特務與政工系統,早期「代表作」有他積極整肅雷震的「自由中國案」,打壓不同世代與省籍的知識份子,這包括柯文哲曾親自拜訪其故居的台大哲學系殷海光教授。身為以白色恐怖輔助蔣介石穩固政權的特務頭子,蔣經國堪稱台灣「監獄島」的重要推手,統治晚期面對紛起的黨外挑戰與國際局勢交逼,治下仍陸續發生江南命案、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美麗島事件不只重傷台灣的民主化運動,也噤聲了原於1970年代蓬勃發展的新女性主義運動,解嚴時更不忘以國安三法來維繫威權控制、並以微幅修法的方式來保留戒嚴時期侵犯人權的法律,柯文哲的評價卻是「晚年功大於過,甚至晚年也沒有什麼過可以講」。
 
而被柯文哲譽為值得效法的蔣經國時代政商關係,近日已有諸多評論從十信案、剝蕉案、國民黨產累積等面向來拆解神話,我們在今日也仍承受當年黨國資本主義下經濟發展主義之害。事實上,蔣家就是最大的權貴之家,蔣經國有關第三代不接班的發言,也只顯示其面對民主化的人民壓力不得不放棄權力的世襲,何能藉此否定其權貴之實?而他啟動解嚴,被某些人視為台灣民主化推手的形象,也早有學者指出,是被動回應局勢的選擇,無關民主信念。
 
對政治人物進行功過評價本非易事,但若欠缺歷史知識,也對威權體制的暴力欺瞞無所反省,就不可能做出正確的評價。蔣經國在親民形象下掩飾的獨裁與人權侵害歷史不應被簡單化約為可與經濟、吏治「理性計算」的天平砝碼,畢竟這事涉無數的家破人亡,幾個世代人民追求的自由與平等也因此無從可能。柯文哲對蔣經國時代的推崇,彰顯出他對歷史的無知,與對威權的無感。這恐怕不只是柯文哲一人、或其競選團隊的問題,而且是在威權遺緒下,歷史與公民教育不足導致整體社會欠缺反省的結果。
 
首都市長選戰吸引全國輿論聚焦,是舉國關心與議論政治的時刻,也是民主文化形塑的重要時機。在社會尚未完全脫離獨裁者神話之時,繼續強化蔣經國神話,是對台灣民主文化的傷害而非助益。柯文哲標舉的第三勢力,本意在於跳脫藍綠對立,但這並不等於價值真空,把粉飾威權歷史當成超越藍綠。以中執會決議「全力協助柯文哲當選」的民進黨,在南部提名美麗島事件的受害者,在北部支持的候選人卻推崇美麗島事件的加害者,更需要向台灣社會正式公開說明,是否認同支持其所背書的候選人所持的歷史觀與民主觀。政治從來就不只是選票的計算與操作遊戲,政治人物在政策與日常實作中展現的價值與理念,才是辨別優劣得到選民肯認的重要基礎,而這才是他作為公眾意見領袖正當性的來源。政黨政治的原理也要求政黨為其提名或推薦的候選人的政治理念負責,而非以不提名自己政黨的候選人、推薦支持無黨籍候選人的方式來遁逃價值理念的選舉考驗。台灣社會對於柯文哲推崇蔣經國言論的反應,更是整個社會實現轉型正義與民主程度的指標。
 
身為公民團體,我們不願沈默。我們在此鄭重要求:
 
一、柯文哲公開正式道歉,收回反民主的發言。
二、誓言全力協助柯文哲當選的民進黨應公開表態,是否支持柯文哲的歷史觀與民主觀。
三、教育部與各級教育機關在歷史與公民教育中加強對台灣威權體制(特別是加害者)的認識與反省,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與能力。
 
 
共同發起團體:
臺灣守護民主平台、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澄社、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