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作為執行刑罰的場域,也被社會賦予教化功能的期待。但面對眼前過半以上的藥酒癮收容人口,無疑是將難題推向司法後端的結果。只是,一個人在走向社會排除的終點之前,可能經歷了什麼樣的過程?個體「何以犯罪」與「何謂犯罪」的社會決定如何彼此牽動?在這次的培訓裡,我們可能會擲出更多對社會生存的疑問,但這些需要立基於事實的討論與辯證,歡迎加入我們,一點一點釐清目前猶如謎之音的教化可能。
時間:4/16起隔周二講座(部分場次為周三)、4/27起隔周六讀書會,培訓預計為期至8月。
地點:台權會北部辦公室(臺北市中山區天祥路61巷22號2樓,近民權西路站9或10號出口)※部分場地有變更,詳日程表
名額:30人,額滿仍可填寫報名。惟因報名踴躍,本次培訓以能參與2/3以上場次,心理、社工、醫療、公衛、法律或獄政實務工作者優先錄取。3月31日報名截止。錄取結果將於4月9日發信通知。
聯絡人:顏思妤 ivansu@tahr.org.tw
日程規劃
日期 |
主題、分享面向及讀本 |
講師邀請 |
4/16(二) 19:00-21:00 場地變更至 「中山公民會館」 |
走進旋轉門之前:臺灣的刑事政策
- 什麼是犯罪?行為「入罪化」、「除罪化」與「合法化」的社會歷程
- 人為何犯罪?「生物決定」與「環境決定」
- 「加重刑度」與「嚇阻犯罪」的萬年爭論
- 累犯制度與釋字775號之後
|
沈伯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4/27(六) 14:00-17:00 |
作伙來讀冊(一)
1. Tom Gash(2018)。被誤解的犯罪學:從全球數據庫看犯罪心理及行為的十一個常見偏誤。臉譜出版社。
|
志工導讀 |
4/30(二) 19:00-21:00 場地變更至 「中山公民會館」 |
「無毒」的理想與現實:臺灣的毒品政策
- 從「犯人」到「病犯」?《肅清煙毒條例》與《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 臺灣目前的毒品政策與困境
- 以證據為本(Evidence-based)、以健康為核心的政策論證
|
林瑋婷(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研究員) |
5/14(二) 19:00-21:00 |
作伙來讀冊(二)
1. Wilkie Wilson 等人(2013)。藥物讓人上癮:酒精、咖啡因、尼古丁、鎮靜劑與毒品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與行為。大家出版。
|
志工導讀 |
5/25(六) 14:00-17:00 |
作伙來讀冊(三)
1. 蕭彣卉(2007)。病人與犯人:台灣百年來吸毒者的軌跡。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楊瑞美(2003)。毒品政策對施用毒品者之影響──以某成年男性戒治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
志工導讀 |
5/28(二) 19:00-21:00 |
圍牆內的世界:監獄的日常
- 收容人在監基本生活條件、接見通信、就醫、勞作與假釋
- 分級待遇?累進處遇制度對收容人的影響
- 在外役監的日子:臺灣外役監的現況與問題
|
劉北元(基督教更生團契) |
6/8(六) 14:00-17:00 |
作伙來讀冊(四)
1. 李茂生等人(2011)。獄政改革芻議結論與建議。研考會委託研究。
2. 監察院(2009)。監所超收與教化調查報告(098司調0063)。
3. 監察院(2016)。高雄大寮監獄事件調查報告(105司調0009)。
4.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The United Nations Standard Minimum Rul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soners(曼德拉規則)
|
志工導讀 |
6/11(二) 19:00-21:00 |
鐵窗下的疾病:監獄醫療與衛生
- 監所常見的疾病與就醫管道(監內門診、緊急外醫與保外醫治)
- 緊急外醫與戒護人力的磨合
- 圍牆內的醫病關係
- 公共衛生觀點下的監獄醫療困境與破口
|
黃琳媛(現職護理師) |
6/18(二) 19:00-21:00 |
看見用藥者:日常、差異與復元歷程
- 看待用藥者的觀點:道德、疾病與復元
- 用藥者的日常:就醫、戒毒、就業與家庭
- 不同的文化資本:用藥者的異質性
- 復元歷程中的社區資源與在臺灣的困境:治療性社區、中途之家與無名戒毒會
|
陳玟如(國立台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 |
6/22(六) 14:00-17:00 |
作伙來讀冊(五)
1. 法務部(2017)。矯正機關醫療制度與需求評估報告。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 Health in Prisons: A WHO guide to the essentials in prison health.. WHO, Geneva.
|
志工導讀 |
6/25(二) 19:00-21:00 |
打破特別權力關係:收容人的申訴與救濟
- 什麼是特別權力關係?
- 特別權力關係在監所內的樣態
- 監內的申訴管道與釋字755號之後
- 監內的書信檢查與釋字756號之後
|
周宇修(聯誠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哥倫比亞法學院訪問學人) |
7/3(三) 19:00-21:00 |
Trouble Maker?當身心障礙者入監服刑
- 不同身心障礙者進到監所可能面臨的問題
-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程序調整」與「合理調整」是什麼?
- 「程序調整」與「合理調整」的實踐:與檢方指揮執行、監獄行刑的磨合
- 國外作法:替代監禁的可能與方案
|
黃怡碧(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執行長) |
7/9(二) 19:00-21:00 |
HIV收容人在監照護與處遇
- 監所對HIV收容人的篩檢、管理及處遇方式(戒護、教化、作業、醫療衛生等)
- HIV收容人在監老化與其他慢性病之現況
- HIV收容人的出所與轉銜
|
張正學(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
7/20(六) 14:00-17:00 |
作伙來讀冊(六)
1.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Handbook on Prisoners with Special Needs。
2. CRPD話重點:認識《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關鍵15講。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台灣國際醫學聯盟共同出版。
|
志工導讀 |
7/23(二) 19:00-21:00 |
監禁的最後一哩路:假釋
- 假釋要件的嚴峻化:三振條款
- 什麼是累進處遇?累進處遇如何建構監獄行刑的秩序?
- 累進處遇制度作為提報假釋的必要條件,衍生的問題與違憲疑義
|
羅士翔(冤獄平反協會執行長) |
8/3(六) 14:00-17:00 |
作伙來讀冊(七)
1. 黃文農(2017)。法律保留下的監獄行刑 — 轉向規範論的秩序探求。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
志工導讀 |
8/17(六) 14:00-17:00 |
戒護作為一種專業:監所管理員的日常
- 監所管理員的班制、工時與職場環境
- 日常勤務:崗哨、門衛、提帶、監聽、物檢、巡邏、輪值舍房、戒護外醫等
- 高壓力勤區與常見職災(創傷壓力症候群)
- 勤務制度法制化的未竟之業
|
林文蔚、謝小健(臺灣獄政工會) |
活動日期:
2019/03/15 - 09:45
地點:
台權會北部辦公室(臺北市中山區天祥路61巷22號2樓)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