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國際人權影展系列影評:多明尼克的永恆提問

蔡崇隆(紀錄片工作者)

我知道如果你拿殺我的費用,來投資我的生命,我也許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但是相反的,他們不投資我們的生命,而投資在「毀滅」。
多明尼克.傑羅姆.葛林

死刑犯多明尼克在<汝不可殺人>續集紀錄片開頭,就點出了死刑制度背後,隱藏了一個邏輯何等怪異的「死刑經濟學」。這種從中古時代就宰制多數人類社會的主流思想,在二十世紀逐漸受到挑戰。人們慢慢理解,與其花費巨資興建監獄、設計昂貴的殺人機器來處決源源不斷的「壞蛋」,為什麼不把這些錢投資到生產「壞蛋」的源頭社區與教育系統?

說穿了,除了少數醫學仍不可解的病態犯罪者,有誰能證明誰天生是壞蛋,而無權活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罪犯形成,只要追索他(她)的成長過程,幾乎都與後天的家庭、社區或教育功能失靈有關,也就是說,在罪犯的童年,往往是身邊的成人為他(她)埋下了日後犯罪的因子,為什麼國家不處決那些始作俑者的成人,而要對付這些當年無法抵抗的小孩呢?這到底是哪門子的正義思想?我想沒有人答得出來。尤其當這些質疑是來自於非裔藍領階級的年輕死刑犯多明尼克。

影片追溯了多明尼克的童年,原本是一個快樂的家庭,卻因為母親險遭父親之友強暴的打擊,導致母親酗酒、父親吸毒,多明尼克和兩個弟弟就在母親陰影下長大,而為了幫忙扶養幼弟,他也走上了販毒入獄的黑暗之路。不過資質極佳的多明尼克在獄中努力學習,並考上大學,卻在出獄不久後捲入一件殺人疑案。同夥的朋友因為認罪協商可減輕罪刑,都指稱他是主犯,即使缺乏直接證據,他還是被法院判決死刑。

多明尼克不服判決,十幾年來自行鑽研法律不斷上訴,並透過書信,結交了國內外的學者專家及教會人士,每個認識他的人都不敢相信,多明尼克是如此豁達而平靜,兩位學有所成的弟弟由衷地感謝他,獄中的囚犯尊他為導師,被害者的子女甚至加入反死刑行列聲援他。許多友人都認為多明尼克具有「美麗的靈魂」。但一切的讚譽卻敵不過冷酷的德州法律,他最後還是被注射毒液而死。

片尾行刑前夕,他在鐵窗後露出溫暖的微笑,彷彿在安慰救援他的眾多友人,也在回應拒絕廢除死刑的國家機器:你們可以毀滅我的身體,卻無法毀滅我的靈魂。嗜血愚昧的死刑制度,到底是在成就正義?還是在扼殺正義?這是多明尼克的故事,留給我們的永恆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