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姻是不是人權?
長期以來,反同志人士主張同志或性少數權益不是人權,他們經常舉例一些國際條約、法庭、組織如何處理同志相關議題,接著下結論說同志權益不是普世人權。然而,他們對於人權的概念和反對「同志人權」的證據在詮釋上往往非常可疑。
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之管理困境
本文原刊登於 2016.11.23蘋果日報 繼論文造假風波後,《壹週刊》日前報導「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違法蒐集疾病檢體,中研院爆內訌」,似讓學術象牙塔再次蒙塵。不過,撇開表面上中研院內不同管理監督權責間的衝突,...
你的個資歸誰管?Airbnb「翻譯錯誤」事件背後隱藏的跨境服務四大問題
文/何明諠(台灣人權促進會專員) Airbnb在11月1日寄出官方通知信,該信主要內容在於通知相關使用者,因服務擴大(新設立中國分公司)的緣故,服務與隱私政策(Term & Privacy)將會更新;...
徐自強案說明了死刑「不可回復性」的風險
西方文明用以象徵公平正義的女神Justitia,蒙著眼一手持劍、一手持秤,代表客觀、公正、不徇私地行使制裁犯罪的國家武力。然而,台灣目前死刑案件的審理與量刑現況,恐怕比較類似國家不分青紅皂白、...
【投書】政黨輪替並沒有改變拆、拆、拆的開發邏輯
「居住權」從來就不是由「多數人」來決定其他「少數人」的房屋是否可以被拆的議題。這些抗爭所質疑的,都是這些都市更新或發展計畫有沒有「合理性」及「必要性」,有沒有「替代方案」,有沒有在制度上納入與利害關係人溝通與協商。
當人權鬥士成為迫遷推手
孫法官整份判決書最精彩的一句 話莫過於: 「即使國內法允許政府拆房子,也要照國際人權公約規定的程序來做,而不是看它高興,說拆就拆。」但悲哀的是,當前各地方政府的迫遷案,尤其是那些打著「居住正義」...
建立大法官人事提名審查機制,此其時也
蔡總統此次就司法院人事案的提名「懸崖勒馬」,固然值得肯定,但公民社會更希望的,毋寧是總統將其承擔責任的口惠化為行動。一方面,總統應清楚向人民交代其司法人事的佈局及擇材標準,讓人民得以評估其適任性,...
當庭勘驗受押被告對話錄音適當嗎?
司法改革,從司法院正副院長人選的公開薦舉開始!
司法改革,不應是口號,更不應是形式的會議,最重要的是司法的裁決,能建立在公共說理與問責的基礎上,追求社會正義與人權保障,才可能贏得人民信任與建立其聲譽。
集遊「保障」法保障了誰?
(顏思妤 / 台灣人權促進會辦公室主任) 長期塵封的《集會遊行法》終於可望修法,卻在新國會爭議不斷,立法院第一會期院會最後一天(7/15),台權會與集遊惡法修法聯盟多個團體在立法院青島東路前訴求廢除禁制區、廢除強制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