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難民日系列專文】阿富汗尋求庇護者的無奈—德國爭議的安全地區認定

圖片來源:"Demonstration, Hamburg, Germany, 2016-05-14" by Rasande Tyskar is licensed under the CC BY-NC 2.0

文 / 梁振瑋(台權會實習生)

前言:每年的6月20日,是世界難民日(World Refugee Day)。然而,我們對於難民議題的瞭解,是否仍停留在速食式的輿論與視覺衝擊引發的短暫關注?對於面臨難民潮的區域與國境,近期有什麼樣的政策轉變,國內社會對於難民議題的討論著眼於哪些焦點?本會實習生梁振瑋於德國深造期間,著手關注難民議題,在世界難民日的今天,側寫德國在難民議題上的現況與爭議。

五月卅一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使館區傳出炸彈攻擊,造成超過一百五十人罹難。幾天後,一場悼念死者的喪禮上又發生爆炸,奪走七條人命。在這起阿富汗十六年來死傷最慘重的爆炸案中,德國大使館嚴重受創,不僅警衛慘遭炸死,更有兩名駐館人員受傷。喀布爾維安惡化,讓棘手的難民問題,在六千多公里外的德國聯邦議院中重新浮上檯面。

就在爆炸發生後,德國總理梅克爾宣布,暫緩一架原本預定當天把人遣返回喀布爾的班機,表示最快等到七月新的評估報告出爐後,才可能會重啟遣返計畫。政府顯然沒有打算要停止把人遣返回阿富汗,引發部分議員跟人權團體嚴厲批評。反對者認為,喀布爾維安日趨惡化,政府早該全面終止把人遣返回阿富汗,否則等於把這些人推入危險之中。不過梅克爾主導的聯合政府立場強硬,正反雙方沒有交集。

事實上,德國遣返阿富汗人的政策,早就不是第一次引發爭議。2016年十月,阿富汗政府與歐盟簽訂條約,允許歐盟會員國把人遣返回阿富汗。於是到了十二月中,首批沒有通過德國審查的三十四名阿富汗人,從法蘭克福搭機遣返回喀布爾。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德國聯邦政府遣返了超過百名阿富汗人,而且全部都是單身男子。官方解釋,這些人之所以被直接遣返,是因為被認定有維安的疑慮。雖然質疑這項政策的聲浪不斷,聯邦政府卻不為所動。

除了被遣返,愈來愈多阿富汗尋求庇護者,被德國政府否決任何形式的庇護。根據官方統計,2016年抵達德國的阿富汗尋求庇護者達四萬八千人,僅次敘利亞。不過相較敘利亞跟伊拉克審查通過率一直維持在九成以上,阿富汗尋求庇護者通過審查的機率逐年下降,原本2015年還有七成八,隔年2016降到六成,2017年前四個月更掉到只剩四成六。有些人則因為有過犯罪紀錄,直接遭到遣返;更多沒有被遣返的人,等待申訴機會,因此滯留在歐洲,未來一片茫然。

 

追根究底,阿富汗人通過難民審查的機率較低,很大的原因就是充滿爭議的「安全地區」認定。如果尋求庇護者來自所謂的安全地區,就比較不容易通過審查。雖然阿富汗不在德國官方的安全地區名單上,不過根據德國聯邦移民和難民事務局(BAMF)內部的守則,包括喀布爾在內的部分阿富汗城市,仍被聯邦政府評估為「安全地區」。一旦尋求庇護者被認定有能力前往境內的安全區域,很有可能千辛萬苦來到歐洲後,被無情地拒於門外。

 

不過喀布爾真的安全嗎?對於政府的評估結果,許多民間團體並不買單,認為喀布爾的維安每況愈下,早就該從所謂的「安全名單」中除名。根據統計,阿富汗光是2016年就有超過三千五百個平民死亡,七千九百人受傷。今年二月,聯合國阿富汗任務小組(UNAMA)2016年年度報告指出,雖然喀布爾依舊仍由阿富汗政府所掌控,政府軍跟反政府軍的衝突逐漸升溫,早就淪為阿富汗最危險的地方之一。

「安全地區」的認定漏洞百出,不過德國聯邦政府並非視而不見,有媒體揭露,德國聯邦移民和難民事務局去年就認知阿富汗維安惡化的事實。然而連德國也不敵政治現實,早在2015年難民潮的高峰,內政部長德梅齊埃就定調,降低收留的阿富汗難民人數,認為德國既然已經援助阿富汗政府維安,就不該收留這麼多阿富汗難民。於是德國一方面鼓勵尋求庇護者自願返國,一方面施行更嚴峻的庇護政策,雙管齊下的政策,無疑把阿富汗人視為次等的尋求庇護者。

種種防範阿富汗難民的政治手段,讓德國難民審查機制的公正性受到質疑,不僅存在把人遣返回危險之中的疑慮,似乎也違反了不歧視的原則。雖然自歐洲難民危機以來,德國接納了超過百萬難民,被視為人道先驅,不過難民潮的壓力還沒完全紓解,再加上今年德國大選逼近,梅克爾雖然連任有望,卻也面臨不小壓力。六月廿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難民日,到底梅克爾能不能化解爭議,改善阿富汗尋求庇護者的處境,考驗著這位難民之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