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環評勝訴,市府還要繼續徵收?!  何時才要終結生態社子島計畫?  

上週四(4/17)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撤銷社子島的環評處份,法院認定台北市政府未將開發社子島時,會同步開發的污水處理廠(最主要用來處理專案住宅生活用水)、堤防工程(都市的防洪設施)等開發行為一併環評;同時,由於市府未將堤防工程列入開發行為,導致內政部在錯誤前提下,誤判開發計畫未涉及淡水河流域國家級重要濕地,北市府也違反了《濕地保育法》的相關程序。

這個判決,直指台北市政府將原本一體的開發行為,分開處理、迴避應同步環評的法律規範。面對敗訴的結果,北市府理應立即檢討社子島開發的正當性。然而,市府不但未正視開發程序違法,反而在媒體受訪時表明將提上訴,並強調要「盡量降低對開發案進度的影響」。

區段徵收,與公平正義沾不上邊 

環評已敗訴,還想推進徵收進度,著實讓人痛心。 所謂的「生態社子島」,是採全區區段徵收,其本質是強制。而且,「區段徵收」的制度設計,是有利於資本雄厚的大地主與財團:而且很可能是得知開發的傳聞後,大量收購土地的仲介或開發商,而對在地小地主、居民極為不利。開發的結果,是百年聚落與在地居民,讓位給資本與開發,導致社會財富的逆向重分配。而從徵收前的土地兼併、都市計畫的土地使用分區設計、到配地的規則,幾乎必然導致「大產權者更大,小產權者與無產權者被掃地出門」的後果。這種土地的再集中、資本的再積累,與「公平正義的都市發展」背道而馳。 

而且,人口結構的改變與人口減少,已經是都市計畫不應迴避的挑戰,台北市的人口也持續下跌,但市府卻在社子島的計畫中,編定未來三萬的都市計畫人口,這是目前設籍人口的三倍,幾乎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為了實現這個幻想,市府更準備將目前逾五千戶、超過一萬名居民,搬遷至僅有半個大安森林公園大的狹小專案住宅區。市府未交代安置細節,卻在計畫書中寫將創造1138億元收入。換算下來,每戶成本逾2500萬元、居住密度高達每公頃1200人,對多數居民而言,這不是安置,而是迫遷。

重新擬定都市計畫,才有可能逆轉災難

進一步來看,「生態社子島」,實際上是徹底剷除社子島現存的聚落與自然環境,將百年累積的人文地景與生態系統一併抹去。這樣的開發構想,不僅遭到在地居民的強烈反對,也引發來自規劃設計、地政、環境與文化的工作者關注。包括35個專業團體、105位學者專家與300多名相關從業者,總計超過400人公開連署反對此案。他們多次指出,北市府應以「落實民主精神」、「尊重多元價值」、「回應真實社會趨勢」、「推動區域交通的綠色轉型」、「回應氣候變遷挑戰」等五大原則為依據,全面檢討社子島都市計畫,重新規劃一個真正兼顧公平與生態正義的未來藍圖。

我們呼籲台北市政府:立即停止這個既不生態、也不人權、更不合法的「生態社子島」開發,這不是社子島需要的未來。請市府正視法院判決,居民的聲音,趁此機會徹底檢討開發方向,與居民共同擬定真正符合在地需求與公共利益的都市計畫。唯有如此,社子島的發展,才有機會落實社會公平與生態永續,面對接下來的社會與環境挑戰。  

台權會邀請您持續關注社子島案:這不只攸關在地居民的處境,更考驗我們對民主與城市發展價值選擇。

*社子島環評訴訟,是由百位社子島居民聯名,委託詹順貴律師、環境權保障基金會黃馨雯律師及呂冠輝律師,與郭鴻儀律師組成律師團提起法律救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