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側記】2022/06/30南方有人系列—逃離家鄉,如何跨越藩籬?—談社會融合及在台港人處境

紀錄/張維媖、蔡秉謀(台灣人權促進會南部辦公室實習生、志工)

撰文/張維媖

編輯/台權會秘書處

--------------------------------

因應六月二十日世界難民日,「南方有人」系列講座邀請熟悉英國難民救援機制的Refugee 101 Taiwan發起人胡鈞媛,與香港邊城青年秘書長馮詔天,分享他們各自在國內外不同的經驗與心得,以更細緻的視角探討難民「融入」當地社會的真實需求,以及政府和民間團體可做、應做的輔助措施。

胡鈞媛(Refugee 101 Taiwan發起人):
在接收難民的工作中,除了人身安全的庇護之外,幫助他們「融入」本地社會也是重要的工作。其內涵不止住在一起當鄰居,更包括對當地有歸屬感並建立友誼與信任的關係,在各方面都能參與當地社會,不遭受歧視與差別待遇,使之認同新的社會,也被新社會認同。
  
在英國,尋求庇護者在正式通過審核、拿到難民身份之前,會在庇護所待一至三年。在這段時間裡,政府與人權團體的工作便是幫助他們獨立生活與融入新社會之中。然而根據胡鈞媛的介紹,真正要做到政府、難民與當地居民都真心相互接納卻困難無比。
 
(一)組織與政府的主要工作內容
協助難民融入的實務工作相當多元。胡鈞媛特別提到,難民的生活自理能力問題,從金錢、時間到身體的管理都可能需要輔導;政府與學校也提供語言學習、獎學金、基本或高等教育等資源,如ESOL1、影子學習2等計畫,讓難民能學習當地語言和認識「大學」的長相。

在心理健康上,除了必須的醫療資源,人權團體也鼓勵尋求庇護者和難民參與當地活動或加入「難民歡迎」的學校或社團,以期促進難民與當地人的情感連結。雖然如此,人權工作者與政府依舊會面臨許多兩難的處境,比如疫情之下,如何適當隔離確診的難民同時又避免觸發他們的心靈創傷;又如何處理難民面對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所帶來的失望感受,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如迪克・惠廷頓般順利在倫敦找到他的黃金鄉3,這樣的落差感該如何排解?
除了上述在一般公眾討論中較常被提及的需求外,胡鈞媛也提到難民在新社會仍會面臨許多標籤與難關,政府偏見與一般民眾的誤解總讓難民在當地社會重獲新生困難重重。

(二)「生活」的千百種細節

“I applied to around 40 landlords, but nobody gave me a chance, they all rejected me; I felt like in the mid of a sea, trying to get to shore.”

在陌生的社會重新生存是困難的,尤其當「難民」標籤難以抹除的時候,即使已經能安全站在英國國土,對他們來說可能仍然如置身於一片汪洋中無助、無望。

以英國的穆斯林難民為例,他們需要伊斯蘭信仰中的宗教課程,然而政府卻不將這種行為算在「融入當地」的範疇裡,因而沒有提供補助。目前只能由民間團體出面說服清真寺補助學費,沒有一致的流程不說,更變相提醒穆斯林其信仰「不屬於」英國文化。

經濟方面,對於尚無穩定工作的難民來說,每日的地鐵、巴士票價費用不容忽視之外,其移動的自由也因此受限。於是有組織發起 “The Bike Project” 免費提供難民二手腳踏車和騎乘教學,希望讓他們得以真正自由的生活於社區之中,不被經濟的困窘限制。胡鈞媛也提到,在庇護所的人權團體會提供各種工作機會與訓練,讓難民能發揮所長,並用自己的零用錢繳納房租。除了讓難民知道自己被當「一般人」對待之外,也讓他們能在進入一般社會之前習得一技之長、邁向獨立生存並獲得全方面均衡的發展。

(三)小結
簡言之,人權團體與政府的工作就是給予難民充足的幫助,讓他們重新擁有安穩、自立且健康的生活。但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問題,譬如語言隔閡難以避免,直至目前尚無完美的解方,只能盡力而為;資源不足也使難民之間出現排擠效應,比如獎學金、教育名額的資源競爭造成一般難民的資源被具有緊急安置資格者搶先;由老舊房屋改建而來的安置所也因為格局不可能相同而有分配不公的問題。
 
綜合上述,可發現所有問題都環繞在——權利——之上,究竟難民的權利有多少?他們是否有立場要求更多?給他們「過高」的權利,是否會損害本國人民利益?身為政府,有傾聽難民心聲的必要嗎?如果有有朝一日台灣成為了難民接收國,台灣人又該如何思考自身與難民的權益衝突?
    
從英國的各種措施出發,胡鈞媛以他的經驗,向我們分享上述許多權利拉扯的實際案例,最後他強調,「社會融入」作為一種政策目標與願景,並非想像的那麼簡單,但國家政策仍然應該有所作為,民間團體也會透過積極協助來縫合難民與「安定生活」之間的裂隙。

馮詔天(香港邊城青年秘書長):
香港邊城青年於2019年創立,前身為「在台港生及畢業生逃犯條例關注組」,之後因香港抗爭者開始赴台尋求庇護,逐漸將重心移到在台港人相關事務。邊青主要有三大目標:加強台港居民的相互認識與聯繫;推廣香港文化及其技藝;並透過政策倡議推動台灣民主,試圖突破港澳條例限制,讓港澳人民不再被台灣法規拒於門外。
 
馮詔天說,港人來台主要有停留、居留和定居三種方式,因為文化、距離相近等因素,台灣成為雨傘運動、反送中運動後港人選擇的尋求庇護國之一。然而,無論是法規限制還是社會觀念,台灣要成為一個真正的避風港還遠遠不足。
 
(一)身份問題
由於中華民國憲法對「固有疆域」的解釋,加之中國對台灣又屢有威脅舉動,因此港人要來台定居便經常受到法規與國安方面的質疑,無論是「中國人」、「僑生」還是「外國人」都無法精確形容港人的身份,也導致他們容易淪為皮球,無法安居。
 
那麼,台灣現在怎麼處理來台尋求庇護的港人呢?馮詔天隨後解釋,香港人原先移民台灣以《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為依據,在2020年港版國安法通過後,陸委會在「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的架構下設置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後簡稱「交流辦」),以專案方式處理。然而,除了專責機關的性質、預算不穩定之外,官方也用嚴格的篩選條件將多數尋求庇護者拒於門外,政府也不會公開地說出需求量與目前量能,更別提清楚解釋整套機制運作,讓眾人霧裡看花,難有改善空間。
 
(二)要獲得庇護之前的兩道窄門
對一個抗爭者而言,來到台灣要取得庇護資格首先會聯絡交流辦,然而,只有「具有緊急政治風險」者比較可能受到「接納」,其餘則因為被認定沒有緊急風險,因此只能在庇護體制外以求學、工作等途徑短期居留。
 
再者,即使成功成為個案,隨之而來的書審階段也困難重重,程序複雜不說,許多要求更是強人所難,比如:
 
(1)「無犯罪記錄」和申報書制度:這兩項資料必須向香港警察申請,但如今的香港政府顯然無法公正紀錄該個案是否真的「無犯罪」,無論是政治犯還是刻意羅織入罪,都會使台灣方判斷錯誤導致個案處境艱難,再者,人好不容易逃來台灣,如何能安然回到香港申請資料再來台呢?
 
此外,目前防範中共滲透的標準之一是看個案是否「替政府工作過」,但此標準並不清楚,連公立醫院體系下的醫護人員都可能被判定有國安風險,可見目前的認定方式過於武斷,沒有足夠的解釋空間,造成大多數需要幫助的港人走不進庇護體制。
 
(2)保證人:保證人通常需要足夠信任當事人才會擔任。或許原在台灣讀書、工作的港人還有機會找到,但一個突然逃離香港來到異地的政治難民如何能在短期內找到一位推心置腹的保證人呢?
 
(三)現況與未來
馮詔天認為,台灣未來對香港相關法規的修改應該朝向「審核透明化」與增進民主條款的方向走,協助港人脫離威權政體,支持抗爭者的後續生存,並且重視港人的民主權益,讓人權受到完整保障。
 
法規之外,台灣也應創造更多幫助港人融入台灣社會的資源,比如鼓勵台灣人主動認識到台港歷史文化、語言差異,不應假設港人來台可以無縫接軌;並開發更多心理諮商資源,尤其補充香港脈絡以達到精準救助之效。
 
最主要而迫切的問題仍然是制度面讓香港人無法安定,遑論真正認同台灣為第二個家。

Q&A:

在提問之前,兩位講者分別回應了對方的演講內容,胡鈞媛認為融合雖然困難,但不試著做就會越來越困難。因有缺陷的難民法規經常導致難民群體進入被剝削的困境,其他原居民也會加深過去對難民的負面印象,增加「融入」的難度;馮詔天也説,身爲在台港人,因為身份認定和習慣的差別雖然細微但依舊帶來不少的困擾,譬如地震、緊急電話等「小問題」,若有細緻的生活引導和完善法規,相信在臺港人的融入可以更好。

*英國的公眾對話是如何進行的?政府在這之中扮演什麼角色?
胡:一般的公眾對話幾乎都是公民團體帶頭,中央政府再消極加入並跟隨,地方政府則參差不齊,有些同樣消極,但也有的會主動提供資源和鼓勵新舊居民互動與融合,比如前面說到影子學習計畫就有地方政府的鼓勵。

*英國如何思考難民和國安問題?
胡:在國際上常被談到的國安問題為恐怖主義,在台灣則有中共滲透的可能性。但在英國,伊斯蘭教文化的存在已受到一定的認同,因此這個議題在英國並不是輿論的焦點,大眾反而更質疑這些難民的移民目的,認為他們可能是偽造難民身分的單純經濟性移民,如果要探討恐怖主義與難民議題,看法國的例子會更好。
然而,政府也確實有回應關於國安與難民的疑慮,方法無非就是加強審查,只是這個做法終究會傷害到申請者並且加深偏見。

*兩位講者分別對國內機制有何看法?
胡:英國和台灣國情差距大,法規必須注重使用者的立場才更能促成社會融合。
馮:台灣的法規背負著中華民國的包袱,因此更無法沿用其他國家的脈絡與法律而應自創一套完整的規範,不要再用個案解決。

*為什麼台灣政府這麼喜歡用個案方式處理而不另立專法?
台權會難民議題專員林姝函:目前通過難民法的阻力太大,政府只好用拖字訣處理,然而難民的需求確實存在,因此才產生現在看到的「專案處理」作法。

------------------------------
ESOL:English for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影子學習:讓難民跟著當地大學生體驗大學生活,讓難民對大學有更具體的理解和認識,並且當難民取得正式身分時可以順利銜接。
3〈迪克・惠廷頓與他的貓〉:https://worldstories.org.uk/reader/dick-whittington-and-his-cat/mandarin/100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