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回歸到難民本身的人道關懷

《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記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北非難民,以及跨地中海的悲劇航程》

作者 / 卡里姆‧埃爾-高哈利, 瑪蒂爾德‧施瓦本德

文 / 陳靖捷(台灣人權促進會志工)

莫忘那堵高牆

我還記得,那是2016年的8月,我第一次造訪德國柏林。歷史的鑿痕在這座城市處處可見。昔日的柏林圍牆不再,只剩斑駁的殘磚瓦片。隨處可見的紀念碑以及矗立於各處的解說,告訴我們二戰以降數不清的生離死別,試圖警示全人類去避免同樣的悲劇發生。

然而,圍牆倒塌28年後的今天,離散的主題仍在柏林、德國或是歐洲各處上演。已從戰爭傷痛陰影走出來的歐洲,如今面臨了阿拉伯之春後,因國家政治動盪、軍閥割據、伊斯蘭國(ISIS)[1]崛起,而湧入歐洲的難民潮。當輿論逐漸朝右派靠攏,難民在歐洲各地被視為燙手山芋。親右的政客與媒體試圖利用片面的資訊抹黑難民,而對於外國戰亂以及難民問題不甚了解的我們,也因此簡化了難民議題;忽略了難民應有的人權;甚至隨著反對的聲浪,遺忘過去曾經歷過的相似的傷痛,對這些難民再次築起隔離的高牆。

從2015年起,歐洲面臨二戰後最嚴重的難民危機。光是2015年就有超過一百萬人申請庇護。在難民收容的機制尚未調節成因應輛難民湧入的情形下,歐洲面臨強大的壓力[2]。自大量難民潮問題湧現時,德國一直抱持著相較於其他國家包容以及開放之態度。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所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open-door policy)也受到歐盟會員國,如瑞典、奧地利等國家的響應。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亦支持梅克爾的開放政策,並在歐盟支持難民收容配額的提案。然而,歐盟內部在難民問題惡化的情況下,在難民議題上分裂,包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中歐國家以及其他東歐國家認為,德國的開放政策導致他們的國家也受到影響,更讓歐洲申根區受到衝擊[3]

不得不離開

「親愛的大海,謝謝!你是唯一不需要簽證就接納我的地方……親愛的魚,謝謝!你們對我的宗教或政治傾向不加過問就把我吃了。 -如果你們看到這封信,我已經不幸淹死了。」一封為地中海遇難者寫的告別信,在2015年5月初,在埃及的社群網站廣為流傳[4]。從2015年起,每年皆有數萬名難民將自己的性命交給人蛇集團,橫渡地中海至希臘及義大利。惡劣的環境加上簡陋的運輸設備,每年皆有數萬人葬身於地中海[5]。根據聯合國難民署[6]統計,截至2016年底,共有約六千五百六十萬的人被迫離開自己原先居住的地方,等於每分鐘就有約二十人被迫流離失所;約兩千兩百五十萬人為難民,而其中超過一半是未成年的兒童或青少年。超過百分之五十五的難民是來自南蘇丹、阿富汗以及敘利亞等國[7],而這些國家受到戰火的嚴重摧殘。

要是國內可以提供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為什麼這些人決定要離開自己的家鄉呢?是什麼因素迫使大量的居民逃往國外?是怎麼樣惡劣的情形迫使這些人民願意冒生命的危險只為逃往國外?這些問題,恐怕是身處在相對富裕與安定還境中的我們難以想像的。

卡里姆‧埃爾-高哈利說:「我們的人生就好像是樂透彩券一般,何其幸運地,我們能出生在遠離戰火的國家。」也因此,與難民或是戰亂相關的報導,雖然容易引起大眾注意,但由於故事通常都過於灰黯沉重,使得報導者及讀者在聆聽及閱讀時,會感到強烈的無力感,甚至對於難民議題感到麻痺,而選擇性地忽略難民議題。

一位年僅八歲的敘利亞難民記憶中的家園:兩台轟炸機飛過、一名抱著失去的親人痛哭的父親,以及失去家人的男孩。

圖片來源:Syrian Refugee Archive(http://insideoutsideproject.org/tag/syrian-refugee/

不只是別人的問題

「我很抱歉。我知道這些人需要幫助,但是他們可以就近尋求幫助。更何況,我覺得這些地區的戰亂還是要由周邊的國家負起責任去解決。為什麼這些鄰近的伊斯蘭國家什麼都不做?如果他們不願意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德國或是歐洲,又何必去淌這個渾水?」從前支持德國對難民的開放政策的德國友人對我說。

梅克爾的開放政策也在德國出現許多與移民相關的突發事件後[8]受到了輿論質疑,多起恐怖攻擊事件也讓民眾的不安全感增加,質疑開放的難民政策使恐怖份子有機可乘得以進入申根區。同時,大量湧入的難民以及歐洲近幾年所遭遇的經濟危機也使得接納難民的工作上,逐漸達到極限而無法提供無上限的難民收容。包含德國在內的幾個支持開放政策的國家,也開始反思如此的開放政策,並逐步管控邊境以及對庇護申請做出限制以及相關措施。在歐盟的成員國開始要求保護自己的國家利益,而逐漸對給予申請庇護者更嚴苛的審查條件時,我們是否應該回歸尋求庇護者本身所應該有的基本人權的討論呢?

反對開放移民政策的群眾中,有些人會認為中東國家應該負起解決難民問題上更大的責任。事實上,並非所有難民都想去歐洲,許多人選擇待在鄰近的中東國家像是約旦、黎巴嫩和土耳其。面對大量的難民,土耳其、約旦、黎巴嫩等主要收容國仍不堪負荷,難民的生活品質也因此相當令人堪憂。這些國家多無完善的庇護法和庇護申請程序,難民能獲得的社會服務也相當缺乏,許多難民兒童無法接受教育,他們將變成失落的一代。也因此,鄰近相對富裕以及對待難民政策較為完善的歐洲,成為了難民心中理想的目的地。但抵達歐洲並不表示新生活就此展開,未取得難民身分的申請者仍可能被遣送回國,或是根據《都柏林公約》而被遣送至第三國[9]

在這樣的議題上,我們應該要瞭解到難民的議題是全球性的,並非是只有歐洲或是中東國家才會遇到。凡是有戰亂、天災、飢荒發生,都會迫使人們的移動。而在國際的爭端仍尚未解決的情況下,難民的問題不應該被歸於是單一國家或是行為者的問題。基於人道關懷,每個國家、組織或是個人都應該重視難民的議題,並且關注自己國家對於難民權益保障以及輔助措施

持續關注的必要

「我們可以把書擱在一邊,但殘酷的現實仍持續存在。」[10]

作為一般的社會大眾,對於如此引人憂鬱的文字紀錄或新聞報導,我們當然可以很輕易地放下書、關掉電視、離開,然而悲慘的現實依舊影響著許多人。面對難民議題,我們還是希望將焦點回歸到人道關懷上。不論有多少的難民受到影響而前往一國或是多國尋求庇護,我們都應該要以人道的角度來去審視他們最基本的權益。

「總有一天,我的孫子會問我 -當我得知每天有許多人冒險橫渡地中海而喪命時,我做了什麼?或是為了減少難民遭受不平等的待遇,我曾經做了什麼?」「告訴他我有跟那些讓船超載的人進行了道德上的辯論嗎?我害怕我必須為自己的無作為辯駁的那一天到來。」

到目前為止,已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組織在當地或是利用國際救援行動來協助這些受影響的個人與社群,希望所有閱讀過此書的人,能在消化眾多資訊之後,準備好對這個議題做出貢獻。但最為重要的是,可以在閱讀完此書後,不論是否做出任何具體的行動,能對於難民處境及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對難民坦然以對、同理看待就是作者所認為的「最重要、最具人性的捐獻了」。[11]

 


[1] 英文全稱為: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為活躍於伊拉克與敘利亞的聖戰主義極端組織。

[2] MPI. (Oct. 10, 2017) “Moving Europe Beyond Crisis” 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 (Retrieve from retrieve on Oct. 10, 2017 from: https://goo.gl/ejyjdo)

[3] 劉必榮(2015年09月07日)。「縱橫天下-難民問題的結與解」。中時電子報(https://goo.gl/bi5yQT

[4] 卡里姆‧埃爾-高哈利、瑪蒂爾德‧施瓦本德(2017)。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記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北非難民,以及跨地中海的悲劇航程(初版)(彭意梅、張詠欣 譯)。台北:漫遊者文化。(原著出版年:2015年),頁17

[5] UNHCR Staff.(Oct. 25, 2016)”Mediterranean death toll soars, 2016 is deadliest year yet” UNHCR(retrieve on Oct. 10, 2017 from: https://goo.gl/TX5vcn

[6]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簡稱UNHCR

[7] UNHCR. (n/d) “Figures at a Glance” (retrieve on Oct. 10, 2017 from: http://www.unhcr.org/figures-at-a-glance.html)

[8] 大紀元。(2017年七月八日)「2015~2017年德國難民危機重要事件回顧」。大紀元(https://goo.gl/RvPBVx

[9] European Commission. (n/d) “Country responsible for asylum application (Dublin)” (retrieve on Oct. 10, 2017 from: https://goo.gl/Kn6JP2 )  

[10] 卡里姆‧埃爾-高哈利、瑪蒂爾德‧施瓦本德(2017),頁112

[11] 卡里姆‧埃爾-高哈利、瑪蒂爾德‧施瓦本德(2017),頁292、29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