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者大反彈/邱毓斌

本文刊登於蘋果日報論壇


無力者大反彈(邱毓斌)

2012年終回顧 社運篇


2012年,是社會運動忙碌的一年。工資倒退回14年前水平的情況,沒人會想到,連任成功的馬政府竟然成為台灣史上第一個公然地把擴大引進外勞、壓抑基本工資列為國家發展方針的政府;同時,選定了一位認為基本工資應廢除的閣揆,積極準備「加工出口區2.0」以迎接台商回流,信誓旦旦稱這是促進產業升級與增加就業良方。在另外一方面,總統府卻似人間蒸發毫無作為:比如說,放任各級行政機關忽略法院判決,繼續從事工業區與風景區開發;面對即將成形的媒體壟斷巨獸,政府也全面棄守管制監督的角色。

 

要注意的是,哪些政府該信誓旦旦,哪些部分該人間蒸發,背後有個挺一致的邏輯:施政以大型財團的意志為圭臬,適時佐以財經官員「再吵連一粒米都沒得下鍋」式的新自由主義思維。這不代表說過去的總統就都能獨立於資本意志之外,但是這麼不挑對象、這麼言聽計從地執行資本家意見,是非常罕見的。所以,今年社會運動更加凸顯一個特質:挑戰財團治國。從士林王家都更、台東美麗灣開發案、中科四期爭議、媒體購併到基本工資凍漲,都可以視為民間社會對於財團坐大的不安與反抗。 
當然,這股侵蝕社會公平正義的力量太過龐大,所以我們看到社會運動的第二個現象:不同公民團體互相對話、支援與合作,用農村生活常用的術語就是社會運動的「交工」。反媒體購併壟斷運動中,我們看到不只是媒體改革團體動員,環保運動、學生與勞工團體也加入行動行列;自日本311核災以來的反核運動,更是從南到北捲起了公民社會不同團體參與。除檯面上集體行動,我們也看到許多安靜的工作坊、研討會、訓練營隊出現了跨議題的交工對話與討論,而諸如「BOT」、「政府徵地」等議題也被放到不同領域社會運動的日常議程。 

成功運用網路力量

第三,網路力量繼續成為公民動員的機制與領域。同志、環境、勞工運動累積更多成功運用網路做為動員機制的經驗,比如說華隆紡織工會罷工:這類行動過去鮮少引起工運團體之外領域關注,但透過華隆學生工作隊努力,讓這超過一百天的罷工展現強大的運動後勁,也使得主流媒體不得不跟進報導。而網路世界也使得發起集體行動的門檻降低,如由素人發起的反媒體巨獸拍照運動,在各校園與社區掀起前所未有的拍照抗議行動。回顧來看,實體與網路社會二者交互運動,我們看到的是反抗力道的增強,而不是削弱。
最後,有越來越多民眾認識到以捐款支持活躍的公民團體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過去,公眾捐款多流向宗教慈善團體以及政黨這兩區塊,但是當宗教慈善團體不願碰觸社會深層結構,而在野的民進黨在諸多社會議題的耕耘遠遠地被拋在社運團體之後,民眾開始認識到公民團體的社會意義進而捐款支持,這也讓不少社運團體的專職力量變得更強。許多民主化國家的經驗顯示,一個強大自主的公民社會,是社會民主與公平的前提。基層人民要擺脫政治無力感,必須學習關注更多公共事務,進而捐款,繼而擔任義工,甚至加入組織採取行動。今年我們觀察到這樣的趨勢比以往更加清楚;在新自由主義的政商體制日趨明顯之際,無力者聯盟在未來蘊發出更強大的社會運動力道並不會讓人太意外。 

 

作者為台灣人權促進會副會長,屏東教育大學社發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