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像的出現、人民被監控的恐懼和內心的小警總
長期從事白恐研究的李淑君教授,從逆寫的文學路徑談銅像的歷史與現在。淑君老師回顧自1946「蔣介石戎裝銅像」出現、1975〈塑建總統蔣公銅像注意事項〉發布等銅像從出現到林立的歷史背景,提醒銅像、畫像從來不是中性的藝術建物,而是政治強權者對精神文化掌握的一環,透過樹立並神化威權者形象的裝置,不僅穩固統治者的政治權力,亦加深人民被監控的恐懼,內化自我審查。
文學「重看」銅像,多重的逆寫路徑
而隨著民主運動的進程推進,除了面對威權象徵的敬畏,究責、嘲諷的聲音也開始浮現,淑君老師分析銅像文學上三條不同時期的路徑:以文字直指蔣中正的政治責任;將偉人和世俗、不潔物並置以解構象徵的神聖性;以及用諧擬、嘲諷的筆調書寫曾經的最高領導者等,藉由混淆、倒置權力秩序,以此撼動銅像之上的象徵符碼,鬆動神格化威權者的地位與論述。
娛樂化威權象徵不是和解,仍須充分理解其歷史意義
演講後的討論時間,觀眾亦分享了身邊銅像的案例,並提問「為何台灣推動銅像拆除那麼難?」,即便在有「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明文指示, 仍有諸多遺留的裝置、路名、廟宇等,礙於行政因素或個人情感無法拆除;亦有改變形象(例如被當作吉祥物、裝置藝術)就留下的案例。淑君老師回應,除了意識形態與所依附的政治利益,台灣威權統治時期的國家想像亦跟蔣政權緊密一體,在個人情感、政治責任、歷史真相尚未能充分梳理的現在,拆除的工作更加困難。淑君老師亦提醒,對威權象徵的處置不是娛樂化的軟性轉型就可以稱為和解的,我們必須還原、並充分理解這些象徵誕生形塑的歷史意義,我們才有和解與拆除威權遺緒的可能。
2024/02/29 逆寫蔣公,由神到鬼:銅像文學如何顛覆威權象徵 講座速記
點此閱讀淑君老師的研究:https://reurl.cc/eLg0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