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推薦】臺灣之春:解嚴前的臺灣民主運動

文/台權會志工 陳璿安


臺灣之春:解嚴前的臺灣民主運動

2013年,由陳翠蓮、吳乃德、胡慧玲寫作的套書《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甫出版即引起巨大迴響。從臺灣到香港,太陽花世代、雨傘世代,青年們人手一冊,在民主的暗夜中想像未來,看見前人的受挫,也看見前人的無畏。2020年,由春山重新出版,已絕版的《百年追求》以嶄新風貌重新現身,持續引領下一個世代,理解臺灣的歷史,並走向未來。

胡慧玲《臺灣之春:解嚴前的臺灣民主運動》原為《百年追求》第三冊,始於黃文雄刺蔣案,終於黨外勢力匯流成河。隨著章節推進,我們可以看見,當年人們是如何在威權統治之下,透過辦雜誌、選舉,撐出自由的空間。第七章「大逮捕」提及的美麗島事件為全書的轉折,我們看到當時的人們展現出十足的勇氣。即便知道追求民主的代價,常是身陷囹圄甚至失去生命,也要為了斯土斯民在所不惜。美麗島事件後,緊接而來的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江南命案,統治者以為能用腥風血雨嚇阻對自由的盼望,卻只是讓受傷的人集結,迸發出更大的能量。

第十一章「狂飆年代」,即敘述民主化的浪潮如何在台灣掀起波瀾。本章中,胡慧玲由地方自力救濟運動開始,描寫了學生運動,乃至後續風起雲湧的人權運動,台灣人權促進會即在此背景之下成立。早期人權關注焦點在於「政治人權」,台權會最初成立,即以救援政治犯、廢除黑名單為目標。隨後,台權會陸續關注其他各項人權議題,並留下台灣人權史的重要文獻。同期成立的社運團體,還包括了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今台灣勞工陣線)、婦女新知協會等,迄今仍在各領域深耕,一棒接一棒,傳遞人權的薪火。

於是,我思故你在。2021年恰逢日治時期文協百年,陳文成廣場歷經十年波折終於啟用。當我們重讀這些歷史,我們看見的不是過往的幽魂,而是未來的藍圖。當世界各地仍有無數與極權抗爭的人們,有幸享用前人留下民主資產的我們,更應加以珍惜。透過閱讀,看見歷史傷痕,也看見未來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