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雄人權工作坊 走訪後勁、大林蒲

由台灣人權促進會與法律扶助基金會,聯合主辦的「高雄人權工作坊」在1月26日落幕了,為期四天的工作坊,總共提供近40位名額,給對環境人權、社運議題有興趣的學員參與,其中除了大學生,也包含律師、教師、社工師等業界人士。

以下就來回顧,在這橫跨實地參訪、座談分享、團體活動、方案實作等項目的營隊中,學員們經歷了哪些精彩充實的課程內容!

實地走訪:大林蒲

每次的地方人權工作坊,都會與地方團體交流,期待促進更多人關心、參與在地公共事務。工作坊這次走進大林蒲和後勁,試圖了解住民的居住人權的現況;真人圖書館——後勁反五輕老前輩王信長先生,也跟我們分享當年是如何在威權體制之下突圍,追求民主與人權保障。

在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導覽下,工作坊來到鳳林國小頂樓,可以清楚看到遠方中油、台電的廠區,上空籠罩著一層灰色的霾霧。王敏玲說,不管上來頂樓幾次,每次來都感到很震撼,「因為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

走下頂樓,來到大林蒲的巷弄間,聽地方耆老許順良先生,談大林蒲曾經輝煌、但後來成為工業區的過往。對於污染產生的遷村議題,也有學員在分享時表示,以前家後面就是工廠,可以體會大林蒲居民那種想走又走不了的心情。

實地走訪:後勁社區

除了大林蒲,工作坊也走訪了後勁社區,在當年還沒有公投法的年代,這裡就舉辦了反五輕的「公投」以及一連串的環保公民運動。在反五輕運動要角王信長、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呂欣怡導覽下,學員們經過由中油出資建設的公園,走訪了與反五輕運動有深厚淵源的當地信仰要址——鳳屏宮與聖雲宮,並由王信長分享當初在反五輕時,所發生一連串「連擲6個聖筊」、「發爐」等神蹟,體會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社運動員方式。

戲劇工作坊

這次工作坊有一項創新的內容,就是導入了戲劇工作坊的活動。在討論議題時,可能有人較內向,而不願表達意見,但透過劇場工作者曾靖雯的漸進引導,讓學員們可以用肢體做表達,例如在完全不說話的情況下,演出「讓你印象深刻、開始關注人權議題的往事」,或是在參觀完大林蒲社區之後,用演出來表達參訪後的感想。這項不透過言語,而能觸動內心的行動,讓台權會秘書處成員、隊輔何明諠不禁大讚,這項活動真的很棒,「我們有學員在分享時,講到都快哭了!」

分享課程

除了動態以及戶外活動,室內課的師資陣容也是相當扎實。工作坊邀請到王南琦、李艾倫、李根政、邱花妹、邱毓斌、邱靜慧、吳佳臻、周宇修、凃建豐、謝孟羽等多位橫跨法律、社運、環保、媒體的重量級人士,前來分享他們如何用自己的專業參與社運與環境議題。

此外,主辦單位也準備了最近的時事案件,包括王炳忠被搜索、時代力量立委靜坐反修勞基法而被劃入集會遊行管制區等案例,讓大家透過國際公約條文一一檢視,如何落實在實例當中。

戲劇工作坊:演出讓你開始關注人權議題的往事。

戲劇工作坊:演出讓你開始關注人權議題的往事。

成果發表

參加完這麼多精實的課程,在接近活動尾聲,就是產出成果的時刻了!在短短六分鐘的發表時間內,每組必須各自針對事先選出的議題,研擬出能夠具體實行的行動方案。例如,六組中就有四組不約而同選擇了「大林蒲遷村」議題,但就分別有街頭開講、影展、寄明信片聲援、藝術季等不同方式,讓民眾理解、關心、聲援大林蒲。另有組別選擇以去除性工作者污名化為主題,發想了散播「長輩圖」的行動;也有組別決定以藝術特展的方式,用展覽綜合呈現偏鄉教育、食安等議題。

活動主持人林彥彤在講評時表示,這次很驚訝的是,夠看到各組使用各種多元的方式推廣議題,而沒有採用傳統常見的寫新聞稿等方式。不過他也提醒,「立法遊說」是很多NGO常在做,但這次發表時幾乎沒有組別提到的方案。他強調,政治方面的介入,也是相當重要的。

尾聲

在營隊的最後,台權會副會長吳佳臻邀請大家圍一個大圈,一起交叉手牽手。她說,旁邊牽得到手的人,是我們身邊最靠近、最熟悉、最容易接觸到的夥伴,但是,別忘了還有也離我們不遠、就在身邊,但平常沒想到要牽手的夥伴或溝通的對象。

「我們做社會運動,就是要想辦法把落差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