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321民主日街頭憲政草根論壇: 國會選制改革:民主是多元的還是多數的?

 

 

3月21日下午,公民憲政推動聯盟於立法院濟南路口舉辦街頭憲政草根論壇,以「國會選制改革:民主是多元的還是多數的?」為題,由三位引言者進行導言,分別是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瓊珠、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黃長玲與經濟民主連合召集人賴中強。主持人呂家華介紹手勢與其意義,讓參與者了解表達意見的程序,以及如何判斷共識強度的標準。

林瓊珠首先介紹,民主國家使用的選舉制度與實踐問題。就選制運作方式而言,有多數決制、政黨比例代表制與混合制,背後反映著不同的民主價值。其中,選票轉換國會席次的算法,牽涉到比例性與代表性的問題,各國操作有所不同。使用多數決的國家,大黨容易獲得較多席次,形成兩黨競爭的生態,優點在於責任歸屬明確、政治穩定與決策效率高,但也可能造成大黨過度代表的問題;比例代表制則較有利於小黨生存,多黨制的生態讓不同的聲音能被聽見,代表性較高。晚近,許多國家選擇採取這兩者的特色,所以形成各種混合制,例如德國的聯立至與日本的並立制,在席次計算方式上,並立制的總席次分為區域與不分區,分開計票彼此互不影響;聯立制則以政黨票為主,影響區域與不分區的席次分配。

何謂多元?為何要談多元?在民主體制中如何追求多元?對此,黃長玲進一步引言,觀察諸多民主國家,受限於選舉制度與資源競爭,國會往往缺乏多元代表。又,受到男性中產、異性戀等主流價值的主宰,社會亦無法反映多元。多元本身,並不僅止於「立場」的不同,更蘊涵「身分」的差異,如性傾向、種族與性別。以原住民與女性參政為例,在現有的制度中,選舉與政治決策的過程中常居於劣勢,難以反映少數群體的代表性,而所謂的少數,不僅止於數量,而是「權力」與「資源」的少數,。

就上述引言,賴中強再針對臺灣的現況進行梳理,從立委的產生、原住民代表、女性代表、30%的不分區比例,到5%小黨門檻,在在顯示了多數民主的傾向。2008年總統大選後,選制改革聯盟曾提出三大改革訴求,改並立制為聯立制、增加不分區席次達1:1、政黨分配不分區的比例從5%降至1%。目前送進立院的國會選制改革方案,國民黨呂學樟的提案依然維持並立制、不分區席次從34席提高至64席、不分區的比例降至3%;民進黨李應元則提出聯立制、不分區席次提高至77席,但小黨門檻依然維持5%;台灣守護民主平台與台灣教授協會也提出各自的版本。

導言內容激發現場踴躍的提問,不分區席次的增加是否造成罷免難度的提高、不分區門檻的判準、負數票的可能、區分區域與不分區的理由、區域與不分區是否有可能兼顧世代的代表性、全國近113萬位障礙者的代表性如何被討論與重視,以及「雖然支持小黨門檻下修,但若涉及國家主權遭威脅的情況,是否應有防衛性民主的機制?」

在第一階段開放式討論中,關於多數民主或多元民主,有人認為區域與不分區至少能有各半席次,但現場出現許多「不確定」的手勢,因為在總席次不增加的前提下,增加不分區席次未必是好的,很可能惡化票票不等值的現況,甚至「天龍國治臺灣」的後果;更重要的是,應該朝多元、保障小黨生存空間的選制思考,讓不同立場的聲音能夠進場,且應有具體的因應配套,避免政黨協商的過程更加黑箱。又,現有選制導致嚴重的棄保效應,有人提議參考澳洲優先排序的作法,但操作上是否會造成更多廢票,黃長玲表示,廢票問題可以藉由二輪投票的方式解決。

關於選舉制度的原則,參與者普遍認為「中選會不能決定選制,只能處理選務」。此外,現場建議,臺灣應採全額公費選舉、取消政黨補助與保證金門檻,除了避免官商勾結,更可限制政黨和參選人趁資源優勢過度宣傳。然而,在沒有具體行動方案的狀況下,貿然實施恐扼殺小黨的生存空間(如取消對政黨的補助)。對此,黃長玲補充,公費選舉並不僅是公部門補助與否的問題,更包含公共資源的禁用、媒體傳播時段等限制。

藉由手勢的表達,整場論壇具有高度共識的意見如下:

1. 改並立制為聯立制

2. 在增加總席次的前提下,增加不分區席次達1:1

3. 下修各級首長(總統、縣市長、村里長等)之選舉保證金

4. 就現行的選區劃分(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斟酌聯立或並立、人數、縣市等因素,重新考量

出現反對或不確定手勢而未能形成共識之意見如下:

5. 實施全額公費選舉

6. 導入排序投票或其他可能

7. 選舉制度的細節不應入憲(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僅規範原則

 

審議資料: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xViEd1ZNUfNTEpBWlV2TmZTakE/view

全程影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1XsSxeMf34&feature=youtu.be

討論文字紀錄:https://civil.hackpad.com/321--ItACQbfysOS

新聞稿:http://www.tahr.org.tw/node/1570

主辦單位: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報導撰寫者:顏思妤
新聞聯絡人: 陳俊宏、施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