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百花齊放!解嚴後的婦女運動發展
與談人: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所助理教授、台權會執委)
時間:2012年6月29日
地點:台權會南部辦公室
文字記錄:很害羞的台權會南辦正妹志工TJ
影音記錄/直播:傅弘毅
■解嚴後的婦女運動
妳/你是否聽過下列事件?
1、禁婚禁孕條款
2 、國父紀念館女性員工年滿30歲或懷孕就必須離職
3、鄧如雯殺夫案
4、師大案
5、彭婉如命案
6、葉永鋕案
那麼妳/你是否參加過下列活動呢?
1、救援雛妓大遊行
2、秋鬥
3、522反性騷擾遊行
4、搶攻男廁運動
5、女權火,照夜路遊行
6、公娼運動
7、同志大遊行
8、我要休假移工大遊行
9、國民中小學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教學參考資料公聽會
■意識尚未覺醒的年代:
老師首先以自身經驗作為引導。在求學時代對於社會運動相關議題一無所知,
置身於相關講座、書籍、課程都很少的年代,從對於社會議題沒有問題到產生問題,
提出問題之後必須要自己尋求解答。老師強調,
透過閱讀、對話以及行動,能夠喚起相關意識,從一個完全的門外漢到能夠實際參與行動。
■戒嚴前後的婦女運動:
婦女新知雜誌社,台灣第一個婦女團體,
於1982年,依然是戒嚴時期,以「雜誌社」之名成立,
1987正式籌立婦女新知基金會。
■婦女運動進展推動方式:
一、修法:
例如性侵害防治法、家暴防治法、民法親屬編、性別平等教育法等,
每一個修法都是踩著血淚斑斑的個案而推動之。
當時連性騷擾一詞都沒有、遭家暴者報案會被當成家庭事件處理、
進行集會遊行時遭到百般不合理的阻撓。
二、教育:
以往教科書或是報章雜誌等,灌輸給社會大眾的概念皆是以高姿態展現父權。
三、百花齊放的婦運:
各社團的成立以及獨立書店等。
■婦運圈中不同的議題爭辯:
- 救援雛妓(不要叫我雛妓)
- 兒少保護抑或是兒少主體?(兒童保護v.s言論自由的拉扯)
(以色情議題為例,2000年的E牌手機廣告以高中生為主打對象,
刊登了一張穿著開襟制服的少女,標註「限制級 成人不宜」強調手機的輕薄短小。)
- 性工作(是壓迫或解放? )
- 通姦除罪化(法律保障誰又處罰誰? )
■提問與回饋:
1、關於婦運世代之間傳承的困難是否存在?
2、除了世代的差異之外,兵分各路,組織複雜,可能以婦女運動四字難以蔽之,
於現在婦運遇到的難題,是否應更以反思與自我批判的方式,反省對內差異?
答:
傳承與世代間的隔閡一直存在著,老師曾面對完全沒聽過柴玲范雲的學生。
並且對於師大女學社的觀察,異女相對為極少數,是否少了什麼著力點?
而於婦女運動資訊傳播方面幾乎都是單面向,因此較容易產生歧異,
比方說瑞典女性主義的思辯過程引進,都只有單面資訊。
3、校園中是否存在著資訊傳遞的阻礙?
答:
比方說在教育本科,對於性別議題的探討依舊是不深入,
必須特別於課程名稱中強調「女學」,才會於課堂上討論之。
4、別的國家的婦女運動發展情形?
答:
以國家女性主義為例,如瑞典等國家,政府激進化,標示自己為女性主義者會成為政治正確者。
我國的社會運動則因曾經戒嚴,會被包在黨外運動的大傘底下,
是以社會運動後來婦女運動與政府之間會形成互動的微妙與平衡,
其發言會與與自身現今所在的位置與立場而有所包裝變形。
瑞典婦女運動對於人身安全的保護吃掉了大半資源,
是為主流的婦女運動(大眾能夠接受的)、募款方便、得登檯面。
所以其他受挑戰的性別議題,被搬上桌之後會被弱化與模糊。
其實不只有瑞典持國家女性主義,世上許多國家都是,
比方說中國也是(女性主義都結合政黨)意識覺醒與啟蒙應該夠了,
然而對於實質操作、如何具體運轉方面明顯不足。
5、可以簡介一下婦女運動的各支流嗎?之間的爭辯是?
答:
婦女運動的支派太多了。然而其實於主流女性運動中依舊存在著扞格,
要看其引薦的過程,理念不同會造成操作角度不一樣,著重點不同,甚至是會依生命經驗而有所改變。
6、通姦除罪化何以推動,過渡期有無搭配的法律?
答:
現今徵信社廣告之多,重罰之於「感情挽回」真的有幫助嗎?
我們應該要檢討的是,何以無法自立的女性只能以離婚作為最後的手段,
台灣的女性何以經濟的自主獨立相對少之。此外社會運動的結盟也相當重要,
不同的社會運動相互結合交錯,會有其不同結論。
7、為什麼參與同志議題女性這麼少?
答:
這個問題我們剛才也討論過,為什麼現今活躍於師大女學社異性戀相對少之?
是否少了什麼著力點?以及,即便以GAY為主體的同志運動,
為什麼站出來的同志看起來都必須是「好公民」?
一定要有工作、西裝筆挺,好公民的形象,好像才可以登上檯面,為運動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