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TAHR報冬季號「八八水災與原住民」專輯

主編的話

請勿再將原住民當成「他者」

寫 這篇「主編的話」時,南部災區的原住民代表以及各地的原住民團體正在行政院前集結,抗議召開的第八次災後重建會議。「八八水災」後一百多個日子了,已數度 舟車勞頓北上抗議粗暴政策、呼籲平等對待的原住民團體,其抗議主軸依然是要求災後重建的規劃要透明,必須有災民參與,要求提供協助安置的中繼屋,讓災民有 喘息的機會以便思考未來。在一個民主國家中,這些訴求應是最基本的政策考量,遺憾的是,自始我們的政府、民意代表、甚至救援團體的決策與重劃規劃,完全無 視於原住民災民的意見與困境,把原住民當成可以任意安排處置的「他者」。而代表原住民族群的最高政府機構—原民會,也在一連串的政策規劃與協商中,銷聲匿 跡。令人質疑其存在的族群代表性。

原住民災民的雙重弱勢處境,更顯示在其集結抗議的規模與組成上的限制。我自1991年開始接觸原住民運動 以來,在這次水災後原住民抗議行動中的感動與感觸都很深。感動的是,經歷過兩度政黨輪替及政治利益的洗禮後,一些原住民菁英及漢人的行動者,他們對於正義 的堅持依然如昔;感觸的是,原住民議題受到的關注似乎愈來愈少。水災以來一波波的抗議行動中,僅有異常少數的非原住民團體出來聲援,輿論上也少見到非原住 民學者的積極聲援與政策監督的聲音。我曾數度聽到一向活躍的學者們私下表示,因為對於原住民及其文化太不熟悉,所以無言。

台灣社會對於原住 民普遍不了解的現象,也令我一度無言以對。但我還是不禁要問:為什麼到現在,還是這麼多台灣人說不瞭解從來就生活在同一個島上的原住民呢?如果秉持對於人 權的基本認知與堅持,我們需要了解一個特定人群後才能對缺乏正義的政策提出異議嗎?是不是正是因為我們因此「棄守」政策監督及發言,才讓所有的政策及執行 暴力持續傷害原住民災民,甚至最後傷害我們的民主體制?

臺灣是個天災頻繁的區域。九二一大地震後,重建中的原住民議題可能較不明顯,但八八 水災的重災區幾乎都是原鄉,所以協助者對於原住民及其文化的不了解甚至漠視,立刻就成為介入協助時的文化障礙,因而引發更多的社會甚至政治障礙,許多第一 線的工作者已深刻理解到這個問題。為了呼籲對原住民議題的重視,本期的人權季刊就以「八八水災與原住民」為主題,希望藉由各個領域的專家之筆,幫我們勾勒 出原住民災民的處境。對於不同族群及其文化困境的理解,是台灣走向真正「多元文化」國家之路的一門基本人權課。

劉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