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台灣人權報告

【引言】

一條無盡漫長路的起點

劉靜怡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會長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律組專任副教授

 

由於傾向集體主義的社會文化意識代代盤根錯節的影響,加上個人主體性的觀念向來無從深入紮根之故,「隱私權」做為一種「人權」,對於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而言,和其他隨著台灣民主化過程而漸次發展累積的種種政治人權理念相較 之下,可以說仍然是比較陌生的人權觀念。從一九九八年的反國民卡運動開始,台灣人權促進會(台權會)開始對隱私權這個議題,投注心力;除了持續宣揚隱私權保護的理念、推動電腦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修法工作、關注健保IC卡計畫等資料庫相關的公共政策之外,對於戶籍法中強制人民按捺指紋始得請領國民身份證的規定,除了一再要求廢止之外,更是主張透過憲法中的違憲審查機制來宣示其荒謬之處。以上種種努力,對於隱私權保護運動的推展來說,或許都只是粗具草創意義而已,而我們決定選擇「隱私權」做為2004年人權報告專題的主題,一則紀錄台權會過去幾年來所留下的足跡,再則也嘗試為進一步的隱私權保護運動建立初步的論述基礎。

台權會編寫民間版年度人權報告經年,已然成為本會重要傳統之一。目前的台權會執行委員和工作幕僚,絕大多數不是威權統治體制侵害人權手法的直接受害者,然而,我們卻都曾因人權運動前輩們的生命經驗而受到啟蒙和感動,我們相信,除了經常性的人權工作之外,透過人權報告的書寫形式,為台灣的人權議題做歷史性的紀錄和前瞻式的期勉,應該是台權會這個誕生於後美麗島事件的年代,從爭取政治人權的時代一路走來的民間人權團體,應該為台灣社會付出、責無旁貸的人權教育任務;而我們不斷提醒自己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發展,對於「人」的珍惜,對於「人格尊嚴」的尊重,對於「人的自主性」和「人權」的堅持,和過去要求保障傳統人權的基調,或許並無太大的差異,然而卻將是愈加複雜和崎嶇的長途跋涉,「隱私權」在時代和科技的型塑下,到底在熟悉中呈現出如何不同的面貌,衍生出哪些先前難以預料的議題,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基於上述理解,我們商請數位作者,分別針對個人資料保護的現狀和缺失,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的內容,歷史檔案的運用和隱私權及真相和解之間的關係,華人基因資料庫所涉及的人權保護問題,以及錄影監視器和警察蒐集資料的職權行使行為所涉及的隱私權爭議等等議題,撰寫專題論文,希望除了目前爭議甚烈的全民(指紋)資料庫的具體個案之外,能夠提供讀者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和鳥瞰性的觀察角度,去思考當前環繞在隱私權此一基本人權保護理念週圍的諸多議題,甚至做為未來掌握和剖析更多新興隱私權爭議的工具和線索。除了隱私權此一年度專題之外,本人權報告還收錄了台灣2004年重要人權新聞的評論文章,同樣兼具回顧與前瞻雙重意義。

人權報告內容的豐富性和感人處,原該由讀者自行細細品味,引言不宜長篇累牘,然而,身為本年度人權報告主編,還是不能免俗地要代表台權會,向在無酬的條件下為這本人權報告貢獻心力的所有作者和工作人員,致上誠摯的敬意和謝意。人權之路原是一條看不到盡頭的漫長路,隱私權保護的關切,則是因為社會文化桎梏、科技快速發展、行政效率迷思、消費市場扭曲、反恐時代氛圍、法制難以適時齊備等各種緣由,變成我們在人權路上和政府企業等龐大體制相抗衡時,資源貧乏程度格外令人感到窘迫的一環,然而,或許正因為如此,更需要我們齊心攜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