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邱毓斌(台灣人權促進會代理會長)
挑戰企業的獨裁
在幾家食品大廠連續出包之際,這期冬季號主題鎖定「企業」顯得很有意思。過去強調的「童叟無欺」的經營理念,顯已蕩然無存(或者,更根本地問,曾經存在過嗎?);現在,取而代之的,是在全球競爭大旗下企業的cost down策略;,正如「東西的故事」裡提醒我們的,從原料取得、生產過程、僱用制度、品牌行銷、廢棄處理,企業一路為人類社會帶來想像不到的負面衝擊。
這樣的衝擊,在全球都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反抗。比如說,亞洲資本投資的天堂,香港,一個崇尚資本自由競爭價值的社會,在步入千禧年之後也逐漸出現了反抗「地產霸權」的社會運動。因為,資本享有過度的權力,支配主導社會發展的結果,並沒有為大眾帶來公共利益。
這問題在台灣顯得特別嚴重。台灣不僅是亞洲四小龍工資敬陪末座的國家,同時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卻是最高的。過去十五年來,台灣的薪水階級的所得被壓低,但是對於稅賦貢獻比重卻偏高,這必須有國家的制度與政策做為配合才能做到。換言之,台灣的政治已經淪為替企業服務的馬前卒,透過一連串的主動降稅鬆綁、圈地徵地、壓低工資、箝制工會。郭台銘曾說,「政治要為經濟服務」,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政治在為企業服務」。
企業如果是新生嬰兒,動用眾人之力予以協助,並非不可。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富可敵國的大型企業、集團化的企業,對於政府有超額的影響力。拿勞動基準法或者環境法規當例子,這些勞動基準或者污染規範表面上是保障勞工權益或自然環境,本質上是來限制資本權力的:企業不能把成本轉嫁到勞工、轉嫁給社會大眾。很遺憾,過去這段時間台灣兩個主流政黨的輪流執政,並沒有幫全民捍衛這些規範,反而是鬆綁、鬆動這些規範。
於是,我們看到了行政院會凍漲基本工資、企業勞動派遣與無薪假的濫用、中科與大埔徵地、台東美麗灣開發案等等社會爭議事件的出現。企業,堂而皇之,綁了政府,共同侵害人權。
很感謝這期冬季號作者們的貢獻,讓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當代企業與人權的關係;這裡面包括了:對於當代企業本質的綜合診斷;國際對於企業與其社會責任的最新發展與規範;台灣與中國的服務業貿易協定對於台灣勞工的衝擊;最後一部份是案例介紹,包含跨國資本在台灣的侵門踏戶;以及台灣的企業在國內與國際的惡形惡狀。
我們無意指控企業的董事與主管們都是惡人。相反地,他們可能都是好人:為人和善、熱心公益、遇紅燈絕不越線。但是,為什麼當代企業作為日益龐大的社會組織,卻經常成為吃人不吐骨頭的冷血機器?期待這期冬季號不只是讓我們更為瞭解企業,也為反抗企業的獨裁有些微的貢獻。
目錄
主編 邱毓斌 執編 邱伊翎、王寶萱 |
|
主題一:企業與當代社會不正義 |
|
民主工會與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越南的個案研究 |
王宏仁 |
「貿易」與「勞工人權」的連結與困境:服務貿易協議對臺灣勞動市場的衝擊 |
李健鴻 |
企業是甚麼? 從<企業人格診斷書>一片談企業法人 |
文魯彬 |
介紹短片:東西的故事 |
吳照聰 |
主題二:國際企業規範 |
|
簡介聯合國的企業與人權規範 |
曾昭明 |
國際企業準則規範的開山始祖--簡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跨國企業準則》 |
蔡季勳 |
企業與人權資源中心: 促進企業尊重人權的線上資訊中心 |
Lowell Chow |
主題三:企業惡形惡狀 |
|
血汗蔗糖&台灣王子-- 味王企業在柬埔寨投資的人權問題 |
林仁惠 |
血汗哀鳳?台資企業在中國製造的人權問題 |
林宗弘、曾瑋琳 |
台塑六輕與環境、健康權-兼論台塑與反公民參與的策略訴訟 |
林昶燁、黃昱中 |
十五年未完的奮鬥--拒絕被遺忘的RCA工殤事件 |
林岳德 |
人權的缺口:苑裡反瘋車運動的境況與反思 |
李博婷、蔡鈞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