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TAHR報秋季號:[八八風災周年專輯]

[主編的話]

與命運搏鬥中/賴中強

一週年了,受災的原住民還在與命運博鬥。成功在不可知的遠方,但是,族人並沒有放棄。

本次專輯有五篇文章記錄「在地發聲」的思考與努力:《霧台中繼家屋的重建歷程回顧》,記錄「屏東縣霧台愛鄉發展協會」結合大武、阿禮、谷川、來義部落自力興建三和村避難屋的過程,「相較於現行政府與慈善機構大力推行的永久屋政策,中繼家屋機制乃是爭取更多時間與空間來面對往後的家屋重建與天災地變,並配合原住民傳統的集體組織能力進行日常部落互助的防災避難機制」。《鄒族原鄉重建遙遙無期》,鄒族青年Yapasuyongu質疑政府重建基地的決定未尊重部落自主意見,讓三分之一、近千人的阿里山鄒族鄉親,惶惶不安。《阿禮部落的美麗與哀愁》,魯凱族包基成頭目相當細膩地說明推動災後產業重建的努力、族人面對劃定特定區與永久屋配住政策的兩難,與應當自力重建的自覺與自省。《在泥濘中重生-以帳棚自我安置的大鳥部落》,作者蘇雅婷敘說台東縣大武鄉大鳥部落排灣族人從災後組織自救會,到共同思考未來重建難題的過程。《遺落在獻肚山懷中的山城》,蔡松諭會長以小林村為例,相當客觀地指出選舉氛圍下重建政策的盲點:「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要求重建完成又能顧及未來長期發展,就是本質上很衝突的事情,更何況還需要凝聚災民間的共識,而在缺乏災民集體共識下的重建,造成許多部落的撕裂,是這次令人最遺憾的事。」

林三加律師《劃定特定區域之行政撤銷訴訟》,高正治醫師《莫拉克水患災後在地心理復健模式建構之嘗試》,讓我們看到專業工作者在災後重建的省思與努力。《八八災後社區重建的參與觀察》,作者Thomas從旗美社大的經驗出發,《八八災後再反省災後社區重建課題》,曾旭正老師從九二一地震與八八水災重建比較切入,分析社區在重建工作的關鍵重要性。 88NEWS記者胡慕情、鐘聖雄《慈濟宏願,災民苦》,楊大德律師《莫拉克重建條例之困境與修正》,三篇文章,則讓我們看到政府重建政策主軸:「政府出地,慈濟蓋永久屋,原住民被迫同意放棄原鄉」的粗暴。

八月六日,在滂沱大雨中,來自各地的原住民夜宿凱道,納喊「反迫遷、反分化、守護原鄉」,八月三十一日重建會做出些許回應,通過「莫拉克颱風災後原住民族部落集體遷村安置民間興建永久屋方案」,姑不論其政策得失,至少「部落整體性」的思惟,首次出現在政府決策。成功在不可知的遠方,受災的原住民還在與命運博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