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台灣人對難民法與庇護制度沒共識?從社會調查與立法倡議經驗談起

文/志工張維媖、曾郁芯

本次講座,台權會邀請捷克學者柯蓉卡(Kristina Kironska)與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來到青平台,一起與聽眾分享台灣在難民議題上的進展以及輿論對難民的看法究竟如何。

【柯蓉卡 Kristina Kironska】

講座開頭,柯蓉卡直白的點題,台灣人自己經常不知道台灣其實沒有庇護制度,顯示台灣內部對於難民議題相當缺乏討論,因此今日希望能透過他的研究來補足該鴻溝,並向大家介紹台灣民眾對於難民法、庇護制度的看法。

在開始分析之前,柯蓉卡先跟大家分享一些與難民議題相關的基礎知識,包含:

  • 台灣非聯合國成員,因此自然也不是1951年難民地位公約的締約國
  • 台灣本國並沒有難民法和相關制度,所有尋求庇護者都會以個案方式處理
  • 缺乏官方管道統計難民數字,因此難以預估確切人數

其中,他特別強調使用個案處理的問題在於,當每個人尋求幫助的單位、歷經的程序與標準皆不同時,其待遇可能會因為個案背景不同而有差異,這必定導致不公平的結果。

對於難民的保護,其實台灣還是有行動,比如「批准」公政公約、經社文公約在台施行,且自主建立了一套定期的審查制度。從2009年開始至今的三次審查中,專家每次都會建議台灣應該設計一套完整的難民法與政治庇護制度,以此來實踐不遣返原則及公約責任。由此可見,關於難民議題,台灣在法規面上的進步近乎停滯。

接著,柯蓉卡繼續介紹台灣過去曾實行的難民救援行動,以及近年響應國際事件的相關支持,只是這些行動並沒有受到系統式的整合,因而也效果有限。

在無人討論的情況下,立院的行動自然也算不上積極,從2005、2011年的草案到2016年好不容易通過一讀,卻因為屆期不連續而重回原點,直到今年雖然有幾位立委提出新草案,但目前並沒有其他新的進度。

接下來,柯蓉卡正式開始介紹其研究,首先他將來台的難民分成兩群人:

  • 來自中國
  • 來自其他國家者

前者最主要的定義就是屬於中華民國憲法定義下的「公民」但無公民身份的事實,其中包含香港人、中國異議人士、流亡藏人和泰緬孤軍後裔等族群,許多人縱使已經在台灣長期生活,卻仍然因為缺少公民身份而無法安居,許多NGO組織也在這方面積極給予協助。

後者則人數遠比來自中國者少,且台灣通常只是途經地,但因為常以持有假護照的方式通關,一旦被發現就會被丟進外國人收容所接著被遣返,成為台灣觸犯不遣返原則的一大污點。

首先,多數人同意「應有難民法」,但對於實際內容卻沒有明確的意見,顯示台灣社會極度缺乏討論;緊接著,問題提及如果台灣通過難民法,則33%的人認為中臺關係會惡化、19%認為不會、47%無意見;56%的填答者認為會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50%的人則認為藉由通過難民法這樣的法律,將能彰顯台灣與中國的人權價值差異。(註:本段參考自柯蓉卡文章)

對於這樣的結果,柯蓉卡提到政黨傾向的差異並不顯著,只有兩岸價值差異的部分,同意此說法者中,綠營支持者多於藍營支持者。

若考慮負面效果,則台灣人民在討論難民法時常有的憂慮是:

  • 同意接受中國人,是否等同於台灣宣佈獨立?
  • 如果中國送來「假難民」癱瘓台灣系統或派間諜滲透怎麼辦?

若聚焦於難民法的受益族群,則可以看見台灣民眾無論是對哪個難民群體都頗有好感,唯一例外是對中國人,有49%的民眾對他們帶有負面觀感。若具體討論最願意接收哪些人群,則以港人、藏人為多。對於此問題,柯蓉卡也分別參考年齡與性別變項,發現年輕人是受訪者中最排斥中國人,卻最願意接收港人的群體,並且男性又比女性更願意接受難民。就政黨傾向而言則可見藍營支持者更願意接受難民,尤其是中國人,若沒有特別政黨傾向反而沒有意見。

針對中國人的部分,柯蓉卡提到,民眾對中國政治人物的觀感最差,其次令人意外的是中國異議人士,對中國學生、配偶的批評則最少。

對於上述的結論,柯蓉卡提到該問卷是在今年五~六月時回收,當時恰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或許升高了眾人對台灣未來的憂慮,因而讓受訪者對難民的態度較為正面,因此也可以再觀察幾個月後台灣人的立場是否改變。此外,從受訪者的態度可以看出,大家對難民的看法是正面的,也傾向政府應建立完整的系統,不要再用個案處理,對中國人的低接受度則牽涉到台灣與中國之間複雜的關係。

 

【邱伊翎】

伊翎說明在台灣的難民可分為兩類:

  • 在中華民國憲法下視為國民,但不享有國民權利。
  • 其他國家的外國人。

例如在台的烏干達難民,因為台灣尚未通過難民法,所以身分仍為非法,需靠民間團體或教會協助,而就業服務法雖有提供難民就業權,卻沒有難民審查機制,導致未有人能適用這條法律。大眾對於難民的想像不外乎是拖累台灣經濟造成負擔,但在台灣土耳其人職業為工程師、企業主,並不是大眾刻板印象只能從事低階工作。

入出國移民法第16條第三、四項一直被修改的原因在於,流亡藏人或泰緬孤軍後裔個案經常一波一波出現,等到累積數量太多才迫使政府修改落日條款的期限,尤其是個案數量上百人的藏人個案,目前法律規定只接受2016年6月29日前入境台灣的藏人個案經審查認定身分後可以許可居留,但難保之後又有更多新個案冒出,或許日期有可能又要延後。

而如何確認誰是流亡藏人呢?以前是蒙藏委員會審定藏人身分,其成員是由國共內戰後跟隨國民黨逃亡至台灣的一群特定群體的藏人,對於西藏流亡社群並不熟悉,他們也不是用「是否受迫害」的專業進行審查,因此審查過程中不時會發生爭議,蒙藏委員會本身則在2017年隨著行政院裁撤組織時廢除。

伊翎以曾經處理過的個案為例,2018年時有兩名已在泰國取得聯合國難民署所發難民證的中國人,從泰國飛往中國經台灣轉機時在台灣下機,希望尋求庇護,儘管當事人已取得聯合國難民署認定的難民身分,台灣移民署卻說難民證可能是假的,也不願聯繫聯合國難民署去查證,只因為台灣不是聯合國之會員,最後民間團體在國際的難民團體協助下間接確認兩人難民證為真,兩人才被允許入境台灣進一步準備原先預計再前往第三國的體檢與文件,最後離開台灣。

另一個例子是敘利亞的庫德族人要轉機去歐洲,入境台灣時因持假護照被抓,送進收容所後法官判執行完一個月的偽造文書刑期後就遣返出境,因為個案在台無親友也沒有留下來的法律原因,法扶律師即使說明個案是為了赴歐洲尋求庇護,法官仍未採納,而後移民署宣稱此做法不違反「不遣返原則」,因為只遣返到上一個出發國家,未遣返至敘利亞,但遣返至上一個國家時,該國可能也會將個案遣返至上一個國家,最後遣返至敘利亞。入出國移民法第36條規定驅逐出國的程序,但如果不服驅逐決定的話,申訴機制規範卻不完整,潛在的難民個案根本沒機會進行異議。

比起其他國家的個案,香港難民來台處理程序相對有機制,但仍有缺失,目前港澳條例第18條是所有港人相關機制的母法,但條文文字本身也是模糊不清,下位階法律也沒有配套的規定,導致第一線人員不知如何處理。雖然疫情讓全球關閉邊境,台灣政府因此釋出有機會延長停留簽證的政策,短暫緩解香港、烏克蘭等這幾年爆發難民潮的外國人被送回母國的困境,但台灣沒有難民法,所以這些個案仍須找到合法居留之理由,如工作、就學,而延長簽證期間,政府也未給予難民相關權利,例如工作權、健保資格,即使可以合法停留,但個案無法工作生存,政府也明明未提供相關資源協助,卻說難民會壓垮台灣經濟。

台灣沒有難民法,那周邊國家的狀況呢?伊翎舉例香港和台灣一樣沒有難民法,但香港有批准禁止酷刑公約,也有聯合國難民署和政府慢慢建立一套審查標準,南韓有獨立的難民專法,日本的難民法是移民法中的一章,但日本政府審查通過的人數非常低,像台灣的地方或許是各國更喜歡捐錢幫助在國外的個案,而不是讓個案進國內尋求庇護。南韓曾經發生過爆發戰爭的葉門難民利用濟州島為了促進觀光的免簽政策大舉進入濟州島申請難民,結果引起南韓社會保守意見的反彈。

回到台灣,有些人反對難民法是因為國安問題,然而伊翎進一步說明立法院通過一讀法案並不包含中國,只針對外國人及無國籍人,如果要適用到中國或港澳的話,必須要處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港澳條例,所以通過難民法並不會直接影響到國安問題。如果政府不幫助在台灣難民,他們還是持續非法的留在台灣自生自滅,這才是最主要解決的問題。

 

【Q&A】

Q:想請問很多大眾都不太理解難民法,那該如何推廣?

邱:國際特赦組織透過與親子劇場合作以及出版羅興亞人繪本,讓大眾瞭解。也與台權會開記者會、辦影展等軟性的方式處理,公視也有相關紀錄片,這些都是蠻重要的手段。

Q:在柯蓉卡的研究中,為什麼會對中國異議人士的負面觀感第二多?另,台灣目前成年的無國籍情況的數字如何?量有多少?他們怎麼理解自身處境?

柯:中國異議人士我也很意外,可能是因為異議人士與政治有所連結,導致詞彙觀感不好。另外補充無國界兒童的部分,這些人兒少狀態時有相關的保護,因此並沒有問題,但十八歲之後就沒有協助,要找到真實數字很困難。
邱:中國異議這塊,中國異議發表有關台灣的言論,內容有點政治不正確,這也是某種負面觀感產生而言。無國籍兒童關鍵是孤兒會被收養,雙方父母是台灣人就可以取得我國國籍,但如果超過十八歲尚未被收養,這樣的確有問題,台灣沒有難民法,移民署不會有統計,不知道他們在哪裡,國家之間互相推託就會使個案無法適用無國籍的程序處理。

Q:為什麼大家對難民反應正面但為什麼討論不多?

邱:在看國際新聞時,台灣人很喜歡用捐錢的方式處理,但不代表想要開放國門,國際特赦組織常發起聯署,如羅興亞人的聯署或其他外國人相關,這數字蠻快衝到很高,如果有台灣支持難民法,數字就會很低,可見關心議題和台灣是否通過難民法是不一樣的。

Q:是否有哪些立委比較支持難民法?又地方政府有什麼可做的?監察院跟國家人權委員會又有何看法?另,從你們的經驗中,台灣政府一直沒有進展的原因到底是?是人民被動?還是有什麼特定考量或壓力?

邱:只有洪申翰、林昶佐等少數幾個立委,因此很難進去立法院,2016年會進去一讀我也很驚訝。我們一直不太理解政府考量的點是什麼,沒有法律導致地方政府中央相互推托,機構想做也無法。監察委員與國家人權委員會他們會表示意見,但我們期待他們更積極,除了調查報告外,與民間團體更多互動,要求政府行政單位有所作為。政府的憂慮裡有聽過國安、經濟相關問題,但其實這並不是真正問題,例如國安,某些立委會擔心連帶效應,但現在不是就面對中國的問題,有一個身分的認定與保障,不是更容易處理嗎?

Q:有沒有世界他國的類似研究,可以跟台灣相互比較的?

柯蓉卡:沒有,因為其他國家有通過庇護法,所以這方面的問題是不一樣的,但感受情緒的部分,這塊就可以另外做比較,例如孟加拉人對羅興亞人的感受如何。南韓則有雙軌庇護制度,一開始來的時候分為兩族群,北韓來的就比較容易入境南韓、有一套專門制度處理。

 

本場次全程錄影記錄

活動日期: 
2022/11/02 - 19:00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