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教育創意工作坊活動側記

第二、三次則是用「人權教育創意工作坊」的形式來執行,對象改為「從事人權教育的工作者」,活動目標也改為工作者以合作的模式,進入一趟「自我探索、反思與再創造的歷程」(活動雖然是一天,但這個「歷程」不希望是一次性、而有延續性)。
但由於6月16日中區場次的參加對象比較同質(以教育工作者為主),加上主辦單位是第一次執行這類型的培訓,反觀8月4日的南區場次,參加的對象背景更加多元了一些,而且是第二場次的創意工作坊了,有做更細膩一些的調整,因此在操作上應該是有比前次來得相對熟練和周延一些。
即使我們讓學生對於勞動人權的知識有了更多的認識,但是對他們而言有何具體意義嗎?自己曾經在學生時期的打工經驗當中,遭遇到雇主拒給勞健保,向雇主反應及明確要求後,對方反唇相譏、意指我不夠資格。即使有勞權知識,又如何能真的獲得保障呢?
知識就是力量,有困惑才知道問題所在。問題並非無法撼動,取決於我們「行動的抉擇」,是否發揮公民行動的力量。一旦行動了,有了案例或判決,對受雇者及雇主都是有意義的,進而會更重視勞動檢查。

我們在每次的創意工作坊,讓大家分享對於人權教育的想法,在8月4日這場裡,
有人說人權教育是白色的,從未知到知道,是學習的過程」,有人說人權工作者就是『黑暗中的微光』,也有人說「人權工作者就是直面著世界上的各種裂縫」,有人說「人權教育是認識裂縫,試著做可以填補裂縫的事情」,也有人選橘色, 因為覺得「做教育的過程中,是對方能找到原本就有的力量。可能只是暫時沒有看到身上的力量,我們可以一起找到力量,而不是我教你,你才有力量」,也有人說「人權在台灣,過去是很黑暗,慢慢有曙光。自己個人在意的是,有時候受迫者不自知,壓迫者也不自知,產生很微妙的關係。從小受迫者,長大變壓迫者,更奇妙了。所以自己想在體制內放下種子」。
做有機的課程研發,而不是教案罐頭
後來在合作議題發想時,有一組夥伴針對勞動議題,做了很深刻的省思,教學重點要聚焦在哪?有人選青年貧窮,有人選勞基法修惡,有人意在青年貧窮。可是在教育現場,各普通高中在拚升學,學生到大學對勞權才比較會有感覺,也就是越靠近就業,才越有感於職場權益問題。高職生也可能在拚四技二專。也有夥伴指出,私校的學生比較明顯來自中低收入戶,包括就學貸款比較沒有能力還出來。⋯⋯透過討論,各人慢慢凝聚出共識,而這些討論歷程也呈現出課程可以鎖定的學習重點,包括了貧窮的原因(社會結構)、勞動狀況、工作職缺、貧窮世襲等等課題。
本會(南部辦公室)和曾靖雯老師及許民憲律師合作這次人權創意創意工作坊,我們基本上認為「教育」不只是傳遞知識,本身「誰」(Who)透過「什麼方式」(How)在理解「什麼事」(What),是更為重要的過程。靖雯老師在工作坊的上午,先帶領大家一起練習把教育對象是「誰」放在心裡,以對方的學習條件為基礎,午後再透過合作發想,嘗試框架出適合的教學內容及方式。
整個活動當中,就是試著運用更具互動的、參與的方式,讓學習更有樂趣、讓教學更有成就感。活動並沒有立即切入「議題教學」(這一點不曉得有沒有使得參加者感到些許失望呢?),而是從「參與者自己」,透過暖身活動讓大家練習更放鬆,(因為越放鬆就越有創造力),回顧「自己身為學習者」的經驗,回顧哪些因素讓學習有所收穫或無感,進而幫助「自己身為教學者」時,覺察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參加者共同演練「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的多元互動關係,彼此「提問」,進而釐清「教學目的」,然後選擇「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
人權教育,未完待續。
我們持續提升自己「議題教育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