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國際人權影展系列影評:北韓的1989「閱兵」(Parade 1989)

林佳範(台灣人權促進會副會長、台灣師大公領系副教授)

這不是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小說的場景,也不是一部好萊塢的劇情電影,這是波蘭導演Andrzej Fidyk紀錄1989年北韓慶祝建國40週年的閱兵大典有關之影片。本片沒有任何導演的旁白或評論,完全引用北韓文宣的內容。北韓的領導人很滿意這部片,曾經想要頒獎給這部片的導演,可是因北韓駐華沙大使館的反對而作罷,因為,他們很清楚地知道北韓以外的人對此片的反應。這是一部「忠實的紀錄片」或「北韓的愛國宣導片」,就看你從那個角度來看。

導演知道自己不可能「自由地」訪問或紀錄自己所要的內容,但卻也因此遵照北韓當局的精心安排,很「詳實地」紀錄極權專制政權的意識型態機器的運作。其中包括將領導人神格化的運作。比如金日成小時候在放牛的時候,超過時間沒回家,他爸爸就去找他,結果發現他正努力地研讀書籍,思考如何解救韓國脫離日本的統治。這讓你不禁想起,我們在台灣也聽過蔣中正這「民族救星」,小時候看鮭魚溯溪的力爭上游故事。相同地,影片中小朋友從小就要知道,獨裁者如何的偉大,必須熟知他們的故事,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在無形中灌輸忠誠的意識。

影片中不論是在室內的集會或室外的閱兵的場景中,壯盛的隊伍,整齊一致的不僅是服裝、打扮、口號、甚至笑容,特別是小朋友的說話和表情,天真無邪的眼神,完全被裝腔作勢的口吻和手勢給取代。導演很感嘆地說:「雖然拍完此片已經快十六年,至今仍能感受到在北韓的感覺,即當我看到的人和事物,一切都是被刻意安排的劇碼,非常的不真實」。一樣曾受過極權統治的捷克小說家Milan Kundera在〈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書中,很精準地以德語的一個字「Kitsch」(一般翻譯為「媚俗作態」)來表達極權統治連美學的品味都不放過,「一切侵犯媚俗的東西必將從生活中清除掉:每一種個性的展示(在博愛者微笑的眼裡,任何偏離集體的東西均遭藐視);每一種懷疑(任何以懷疑局部的人,都將以懷疑自身而終);所有的嘲諷(在媚俗的王國裡,一切都必須嚴肅對待)」。

北韓最近有消息傳聞,其領導人金正日已過世或重病,有人發現最近公開出現的人,實為其替身,因為比他本尊矮了幾公分的高度。連獨裁者本身都可能有替身,又是極權統治的造假本事的展現。北韓這個國家,從上到下的「精神武裝」,無時無刻不是在閱兵或監控。而在民主化以後的台灣,國家已沒有掌控媒體嗎?媒體沒有在造神嗎?昆德拉說:「無論我們如何鄙視它,媚俗都是人類境況的一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