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護台灣 台灣人權促進會40周年】現在上街還可創啥?集會遊行與台灣民主化歷程

04 March 2024 | 06:17 PM      

40年間,集會自由一直都是台權會致力的工作目標,從前輩們走過國家暴力赤裸肅殺的戒嚴時期起,台權會就站在街頭呼籲修改惡法,時代更迭,抗議對現在的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台灣在民主化的路上,...
【新聞稿】 選戰倒數票投誰家?看清誰挺人權! 台灣人權促進會公布人權八問各黨承諾
選戰倒數票投誰家?看清誰挺人權!台灣人權促進會公布人權八問各黨承諾 2023/12/28 距離2024台灣總統與立法委員大選日,只剩下17天。這場不僅關乎台灣人民未來、也牽動國際政治局勢走向的國家選舉,...
2024 台灣大選人權提問 | 保障人權仍是從政初衷? 對各候選人、政黨提出人權八問
民主選舉是各候選人、政黨對人民的基本承諾,而保障基本人權,本應為政治最基本的價值,但已逐漸邁入大選白熱化的此刻,「人權」卻始終沒有成為各政黨與候選人的主要成見。 兩公約施行法第四條規定:「各級政府機關行使其職權,...
制度教育就定位,基層警消才安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公聽會發言
本文為10月19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 「從警察法及地方制度法修法,看提升警消機關地位,以及強化警消體系尊重人權文化」公聽會 中,台權會針對各項討論題綱之發言: 一、 鑒於警消機關在政府整體之地位,...
【聯合聲明】移民法修法政黨協商完成,但難民移工人權仍需明文保障 ​
【聯合聲明】移民法修法政黨協商完成,但難民移工人權仍需明文保障 ​ 在 5 月12 日時,立法院針對《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法草案進行黨團協商,針對其中第 22、29、36、65、74-1...
烏干達的倒退反同修法,跟台灣有什麼關係?
烏干達的倒退反同修法,跟台灣有什麼關係? ​ ▍反同法案修法動態 ​ 在3月21日,烏干達國會以壓倒性的票數(387票同意,2票反對)通過了反同性戀法案(The Anti-Homosexuality Bill),...
【修法動態】移民法修法更新:22、36條被保留,74-1條尚未討論到
移民法修法更新:22、36條被保留,74- 1條尚未討論到 3/10/2023 聲明團體: 台灣人權促進會、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
【活動側記】2022/08/05 南方有人系列——我想在__集會遊行,為什麼不行?—高雄市公共空間的集會遊行權
文/台權會南部辦公室實習生 方愉 一、集會遊行法在現代社會的價值 魏培軒(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 助理教授) 講座一開始,魏培軒以「集會遊行對台灣民主深化的重要性」破題。台灣解嚴之後,...
【論壇】我想在__集會遊行,為什麼不行?—高雄市公共空間的集會遊行權

19 July 2022 | 04:41 PM      

集會遊行是群眾運動推進民主自由社會前進的重要手段,我國在解嚴後,歷經民間長期的倡議下,原本定調為非法的集會遊行逐步邁向開放;民間也持續推動集會遊行由「許可制」改為「報備制」,希望打破象徵戒嚴的集會遊行法,讓《集會遊行法》不再是...
2022台北國際書展|台權會@讀字公民講座
台權會在2022年的台北國際書展 ,將帶來兩場活動! ​ ​ 講座 1|奪回我們的街頭:表達意見抗議錯了嗎?​ ​ 集會遊行權是一個在人權理論裡面很典型的公民政治權利類型,但還沒有上過街的你,...
【聲明】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變油條:台權會對第三次公約審查場外記者會遭警察舉牌之聲明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變油條:台權會對第三次公約審查場外記者會遭警察舉牌之聲明 上週(5月9-13日)為兩公約第三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第三次審查原預定於2021年進行,因疫情延至今年舉行,然而除了在國家審查過程中,...
國際特赦組織2021年度人權報告記者會
施逸翔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發言稿 感謝國際特赦組織在2021跨2022的年度人權報告中,在台灣的部份特別提到COVID-19疫情期間外籍移工所遭受到的歧視對待,尤其是強調去年苗栗縣長徐耀昌因為苗栗電子廠群聚感染後,...
一八四四天的反省:原轉的前進還是民主止步
2022.03.15 三月第二周,仍在二二八公園持續抗爭的原轉小教室接到台北市政府公園管理處駐警隊小隊長帶著一份公文釘在帳篷前,內容稱巴奈、那布搭設帳棚違反《台北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第13條第6款,...
【活動側記】被「管束」的集會遊行權——分析台日抗爭現場的警方執法手段
文/台權會實習生 曾郁芯 今(2021)年8月,警方用束帶壓制抗爭者。警察為國家行政權的一部分,必須依法行政,若法制層面未有瑕疵,警方所作所為便不易被檢討,因此,所有問題須回到「集會遊行法」上做更深入地探討。...
【Q&A:遠端生物辨識科技與人權問題 】你的臉孔不是你的臉孔
台權會與全球逾200個社會組織、社運人士、科技人與其他技術專家共同 呼籲全球禁止臉部辨識與遠端生物辨識科技。跟著這篇Q&A一起來認識這封公開信背後所關注的數位人權問題